原标题:七十年前的婚纱照
这张照片是我的父亲母亲于1949年的12月3日 (农历十月二十四日)结婚当日,在老家的堂屋前留下的珍贵纪念。虽然衣着在今天看来不算时尚,但是能穿着婚纱在自己家门前照相,大概在当时也算是很风光了。父亲母亲都是老胶县城里人,胶县是周边唯一有内外城的县城,母亲家住内城西巷子,父亲家住外城郭家庄。当年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是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媒人的撮合下,两个在家中排行最小的年轻人懵懵懂懂地成了夫妻,风风雨雨共同走过了六十七年。
这张结婚照,现在看起来不西不中,有点奇怪,但其实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最新潮的装扮了。据母亲回忆说,因为那时胶县的人民政府建立了两年,所以结婚时母亲要求婚礼要走新民主风格,一定要租一套婚纱结婚,不然就不出嫁了。当时的胶县城里只有一家租婚纱的商铺,婚纱的样式是比较简单的白色褂子和头纱相搭配,头饰更是简单的有点像中式的样子。婚纱并没有配西装,父亲是借了一件长棉褂。今天看似不搭的服饰,却体现当时父亲和母亲对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追求。据母亲回忆,当时他们穿成这样却还要坐着花轿举行仪式,这也是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
父亲于第二年考入胶州专区中国人民银行,分配在即墨工作,后来一直在蓝村、城阳、上马一带工作,后来由银行转入工商行政管理局,直至退休,平稳地度过一生。母亲一直跟随父亲辗转于即墨、城阳和蓝村一带,并在城阳生下我这个独生子,因为没有文化一直也未参加工作。虽然那时生活质量比较低下,但是一家三口在一起生活的快乐却是我一生中美好的记忆。当年两个懵懂的年轻人,伴随着共和国成长,携手走到耄耋之年,虽有风雨,也有彩虹,这也是咱们平常百姓的一生。讲述人:李宏 整理:记者 王建亮
翻开姥姥的相册,里面有一张泛黄的结婚照片,拍摄于1947年元旦,拍摄地就在青岛某个照相馆,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新郎新娘就是我的姥爷姥姥,还有他们的伴郎伴娘。在龙江路10号大院,说起吴家老两口,街坊邻居都夸赞人好。现在两位老人都已经离世,作为后辈的我们,就把老人当年最珍贵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看到照片,我感觉上世纪40年代的婚纱照模式跟现在的完全不同,各有特色。现在的婚纱照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主题色彩,拍摄当天也只有新郎新娘参与,伴郎伴娘不需要亮相。而这张照片上则是在照相馆拍摄四人合影,新郎新娘站中间,伴郎伴娘站两边。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头戴白纱,手捧鲜花;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色领结;伴娘穿白色礼服,手捧鲜花,伴郎穿着跟新郎一样。摄影师把大家幸福的笑容都记录在这里。
我小的时候,姥姥每当翻看相册,都会跟我们讲她和姥爷的故事。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投降后,姥爷来到青岛工作,通过一位广东老乡介绍认识了姥姥。“以前的人通过介绍以后,只要双方自己感觉合得来,双方家长也同意,就可以订婚结婚了。那个年代,没有电话,人都比较含蓄,都很保守,只能通过少有几次的聊天、逛街、看电影了解对方,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娱乐方式享受恋爱过程。”姥姥说,姥爷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做事从来不斤斤计较,在外工作勤勤恳恳,在生活中是个非常顾家的人。那个年代家里条件不好,子女又多,过年过节各家都是自己裁制过年衣服。有一次,姥姥给姥爷做了一件棉背心,姥爷高高兴兴地穿着去上班,在粮食仓库里发现一个穿着单衣过冬的青年,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做棉衣,于是姥爷就把自己的棉背心送给了他。姥姥虽然当时不高兴,但是后来想开了反而觉出姥爷的好。
讲述人:王佳 整理:记者 王建亮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