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李村大集上的生意人:忙年忙年 忙起来才叫年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作者:余瑞新 | 责任编辑:龙喵 2017-01-22 21:15:48

  腊月二十二,李村大集年前的倒数第二个集。为了这次大集,张永喜提前一天就准备好了几箱盛放香油的空油瓶子,半斤装的和一斤装的瓶子全被贴上了商标,码得整整齐齐;经过沉淀的香油装满了铁皮桶。

李村大集上的生意人:忙年忙年 忙起来才叫年

  张永喜向记者展示早年的人工撴子

  早上五点,天还是乌黑,张永喜一家就开始忙活了。前一晚准备好的瓶子、装满香油的铁皮桶、磨芝麻酱的石墨、撴香油的大锅和机器、用来封口的煤球炉子等全都被搬到店铺外,井井有条的放着。“年前的大集就剩两个了,赶集的人肯定多,得提前准备好,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张永喜说着话,手上的活儿也没停下,不断地将装好的麻酱和香油一字排开摆放在店铺外的桌子上。一切准备就绪时,已经六点,集市上的小贩也都陆陆续续赶来,或精心地摆弄着自家的东西,或和其他摊贩聊着在沙子口、浮山所等大集赶集的收获。

李村大集上的生意人:忙年忙年 忙起来才叫年

  机器撴子打香油

  大集上开始嘈杂起来。张永喜打开机器,石磨开始运转,撴香油的撴子开始上下起伏,不一会,浓浓的芝麻香味和香油味便扑鼻而来。他死盯着撴香油的大锅,还时不时拿起放在大锅旁的一个不锈钢勺轻打油面,把漂浮着的小气泡打碎,“出油泡会影响出油率。”谈起磨香油这门老手艺,张永喜滔滔不绝:“小磨香油香不香,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芝麻要好,要用国内产的一年一季的芝麻;二是炒芝麻时的火候和时间要把握到位,芝麻炒到呈咖啡色才行;三是撴香油时,芝麻酱和开水比例要一丝不差,比例多或少都会影响出油率和香油的口感。”

李村大集上的生意人:忙年忙年 忙起来才叫年

  张永喜向记者展示早年的人工撴子

  上午八九点,大集上的人气便开始膨胀,张家香油铺子前的吆喝声在空中飞起。“来一瓶芝麻酱、一瓶花生酱、两斤香油!”“好嘞——”“来三斤香油!”“好嘞——”张永喜的老伴扯着塑料袋帮顾客装麻酱,张永喜家的小媳妇则熟练地舀起一勺卖了三十多年的香油,盖好盖子,放上胶帽,然后在身旁的小火炉上转上一圈,仅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将一瓶现磨香油包装完毕。“一斛半斤,两斛一斤,都不用称。我爹在这里干了三十年,保质保量。”张家媳妇汪盼盼笑着说。

  三十年的诚信和坚持,换来了张家香油的金字招牌。1986年,张永喜和二哥张永芳从德州来到青岛打拼香油市场,一年后,老大张永岭和老三张永刚也追随他们来到青岛,自此,张家的祖传秘制香油开始在青岛生根发芽。李村大集没搬之前,在李村大集东侧,河道北侧就能看到“张永芳香油坊”“张永喜香油工作部”“张永岭香油铺”等几个简陋的牌子。正是这几个牌子养活了张家四兄弟,老大、老二、老四在李村大集常年开铺,老三则在沙子口扎营,农历逢二、逢七李村大集时,他又会回来和兄弟们一起卖着他们祖传秘制的香油。如今,大集搬迁,大集西北口处,张家香油铺的几个牌子依旧醒目。

  在张永喜看来,搬迁后的李村大集更像是农贸市场,环境好了,管理规范了,可年味还是有一丝欠缺。“在河底大集,那可是人挤人,大伙都拔不开腿。不过也能理解,需要时间缓冲嘛。好在我这‘油香不怕巷子深’,很多老顾客也都慕名而来。”正说着话,一位老顾客来到店里,和张永喜熟络的聊起来。马先生开车专程从李沧赶来,一口气买了20斤香油,“平常都在他家买,很正宗。这次多买点,打算过年回家送给亲戚朋友们尝尝。”

  据张永喜说,他所在的那个村基本家家户户都是以香油生意为生,他们四兄弟做香油的手艺源自他的曾爷爷,至今已经传了四代人。现在,他的老伴、儿子、儿媳和一个近亲都在店里帮忙。“如今很多环节都是机械化操作,解放了不少人力,也比以前省事省劲了。”据张永喜回忆,早些年在河底大集刚安定的时候,每到年集,都会有几个人留守,剩下的人便去赶场子,沙子口大集、浮山所大集、郑庄大集他都去过。因为需要人工操作,通常全家人没进腊月门就开始忙活,有时候为了准备第二天上集的东西,通常都是一宿不睡。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百斤香油。张永喜想起以往赶年集的日子,不禁感慨,“如今,有了自己的门头房,攒了不少回头客,也不用再四处颠簸了,但还是忙忙活活的。不过,忙年忙年,忙起来才叫年嘛!”(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余瑞新)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