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人大代表、青岛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吕富杰
青岛新闻网2月28日讯(记者孙志文)近年来,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第一位的杀手,而其中的心脏性猝死又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脑血管病。在青岛,每年有50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日前,青岛市南区两会正在进行,市南区人大代表、青岛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吕富杰就对此提出议案,建议在城市公共场所设置体外自动除颤器(一种急救设备,俗称自动电击器),并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以提高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据吕富杰介绍,我国每年有5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仅少数发生在医院内,80%发生在家中或公众场所,仅青岛每年就有50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主要是由心室纤颤(简称室颤)引起,室颤时因为心脏电活动极度紊乱导致心跳骤停。室颤时心脏丧失泵血功能,脑细胞缺血、缺氧,在4分钟后导致不可逆的脑死亡。
针对猝死发生的这一特征,体外自动除颤(AED)技术应运而生。体外自动除颤(AED)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室颤,自动选择除颤能量并充电,声音命令操作者给予电击,仅根据机器本身的提示就可进行操作,普通人稍加培训即可使用。因此,AED被称为挽救生命的“救命神器”,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除颤器(AED)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猝死病人得到有效电击治疗,进而挽救生命。
吕富杰告诉记者,目前,多数西方国家已在人群密集的场所装备了相当数量的AED,不少城市的AED与消火栓一样普及。世界上平均每10万人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数量分别为:日本234台、美国199台、英国25台、新加坡20台。而且,这些国家每年都有针对社会公众的AED培训。青岛公共场所目前还没配置AED,青岛市急救中心近两年开始在对社会民众的培训中增加AED机的使用培训。
因此,吕富杰建议,政府应设专项资金,企业和社会慈善组织应该共同参与,在青岛的机场、火车站、客运车站、港口客运码头、轨道交通站点、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商场、文化娱乐场所及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其配置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同时加大宣传,使公众了解心脏性猝死1分钟内应做心肺复苏,3至5分钟内应实施体外自动除颤,强调AED在急救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他建议有关部门要针对机场、火车站、客运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体外自动除颤器的使用培训,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并利用仪器挽救患者的生命。
吕富杰介绍道,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0%,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达到30%,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心脏骤停患者,其中在大城市,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相信,如果青岛的各大公共场所配备体外自动除颤器,并且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急救知识,青岛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