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抱着胖乎乎的小家伙给家人报喜。
(文/谢小真 摄影/张力伟)
“9点35分生的,男孩,8斤3两,母子平安!”
当李娟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推开分娩室的大门,在走廊里焦急踱步的产妇丈夫终于松开了紧皱的眉头,因为担心而铁青着的脸舒展开了笑容。一边不住地说着“感谢”,同时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襁褓里娇小的新成员,笑着笑着便红了眼眶。
这一幕,干了26年助产士的李娟早已习以为常。李娟说,这一刻,尽管疲惫,却很幸福。
瓜熟蒂落,新生命是最令人期盼的开始。但自然分娩往往蕴藏着难以预知的突发状况,加之全面两孩政策使得高龄产妇人数激增,生育风险随之而来,风平浪静的产房实则暗潮汹涌。妇女节来临之际,青岛新闻网记者走进市立医院产科分娩室,探访生命第一站里平凡的母婴守护者。
产妇宫口已经开了七八指,李娟被急忙叫进分娩室。
见到李娟时,她前一天刚上完大夜班,下午4点交班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8点.用她的话讲,上完大夜班累到拖不动腿,回到家不管不顾地睡了一天一夜。“上周我们这里孩子扎堆了!一连三天,共生了60个孩子!最夸张的是一天生了30个!”这话正说着,李娟被紧急叫进了分娩室,产床上的产妇已经开始不规律宫缩,眼看就要生了。
30岁出头的二胎妈妈小李(化名)一早还在喂大女儿吃饭,等羊水破了紧急送往医院,宫口已经开了七八指。办住院证、填病例、抽血化验、检查生命体征、测胎心,一系列基础检查和准备,原先起码要一小时才能完成,现在只能压缩到二十分钟。
李娟说,现在每天接收的初产妇和二胎妈妈基本各占五成,像小李这样眼瞅着要生在路上的,隔三差五就来几个。生孩子要紧,能补办的生完再办!
操作台必须绝对无菌,每一步李娟都一丝不苟。
“屁股不要抬起来,宫缩的时候用力。我已经看见鸡蛋大小的头皮了,我们很快就可以和宝宝见面了!”与筋疲力尽的产妇对话,李娟总会抬高自己的音量。干了20多年,李娟口中的每一个动作指令都精准而有效,能把产妇仅存的体力全部使出,而不是浪费在疼痛的呻吟上。
“你很棒!孩子的头已经出来了!”由于婴儿体重较大,分娩时出现了出肩困难。李娟一边帮产妇调整呼吸,一边将婴儿后肩转向前。这是最考验助产士功力的时候。很快,一个胖胖的漂亮的男婴被抱到产妇小李的跟前。“9点35分,男孩,4150克!你可真会生,儿女双全!”
“老话讲,生孩子这事儿,就用大人的命去搏孩子的命!进了产房,全程都贯穿着风险,像瘢痕子宫、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尤其到了第二产程,变化更大。所以每个孩子平安降生,特别是经历产程困难、经历曲折的,我们就像打了一场胜仗!”
“小胖子,欢迎你的到来!”李娟为婴儿处理肚脐。
李娟说,由她接生的孩子,每个月差不多40-60个,一胎产程顺利也要两到三小时,二胎能快些,平均也要一个小时,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站立工作。“3月3号那天,顺的剖的来了30个,这个台刚缝上线,拔腿就往另一台跑!”
李娟的腰上常年缠着腰封,而且一缠就缠了10多年。一旦哪天忘了或者来不及带,就疼得直不起身来。不仅如此,颈椎病、肩周炎、静脉曲张、腱鞘炎,也是助产士的职业病,什么腰肌劳损、什么脖子后面两块硬疙瘩,只要干个五六年,统统都来了。
从女子中专助产专业毕业后,上世纪90年代初李娟便走上工作岗位。以前,助产士像医生一样,有处方权,后来尽管归于护士行业,但其工作风险、难度和压力却不同于护士。“接生了不知道多少个孩子,走在门诊,常常有人把我叫住,‘李护士,俺家孙子就是你给接生的,现在在国外念大学!’我根本对不上号,但是能被人长长久久地记住,能把孩子平平安安地带到这个世上,我已经心满意足。”
李娟把新生儿抱到母亲身边,母亲的体温帮助婴儿取暖,婴儿尽早吮吸,利于产妇开奶。
完善病例时,站了一个多小时的李娟才能坐下,歇歇腰和双腿。
产妇留观两个小时,助产士们密切观察产妇和婴儿状况。
小家伙在李娟的臂膀里安睡。
助产士们抱着新生儿与家属见面。
李娟的腰封一带就是十几年,没有它,站不下来一天。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