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小小的一碟虾酱,却能唤醒很多青岛人儿时熟悉的味觉记忆。看似餐桌上最寻常的东西,其诞生经历了无数道程序。今天,跟随“青岛观”摄影师的脚步,走近胶州湾东北部海域和红岛后韩村,一起围观摄影师历时四天拍摄的“虾酱出笼记”。
2月12日,渔民正在做捕捞前的准备工作,将竹竿加工“做尖”并打孔,每杆打6个。
竹竿长约8-9米,为2-3年生毛竹,均来自南方。图为渔民将竹竿抬上船。
3月11日凌晨4:40出发,渔民前往红岛瑁岛东北1.5公里海域,做插杆与张网的工作,图为渔民往竹竿上套砖头。
用麻绳将每根竹竿都连起来。
三人用力插竹竿入海滩。
渔民把长长的,像裤筒般的网头部扎起来。
一人摇橹,三人布网。
3月29日晚6时,渔民再次出海。
次日早晨6时,在瑁岛以东北的海域捕小虾。
渔民将捕捉的小虾抬上车。
3月30日清晨7:40,红岛后韩家肖继青家,渔民们仔细挑选小虾。
渔民开始制作虾酱。
经过一道道工序,新鲜的虾酱出炉。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红岛的撞网捕小虾共有27家。如今,只剩下肖师傅一家。再过几年,此渔活或将消失。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