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揭秘海水稻研发中心 第一代海水稻今年将收割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孙志文 | 责任编辑:刘薇 2017-05-11 14:07:05

揭秘海水稻研发中心 第一代海水稻今年将收割

    青岛新闻网5月11日讯(记者 孙志文)白泥地上能种水稻?而且亩产300公斤?没错!这个目标将不久的未来在青岛实现。2016年10月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挂帅”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袁隆平院士表示,中心将在三年之内,研发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近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又传来好消息,位于胶州湾畔白泥地公园的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已播种147份海水稻,开始进行耐盐碱水稻筛选,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有望面世。

    据了解,当前一些研究者培育出的海水稻品种产量不高,低产转向高产且可以推广种植,成为海水稻培育的最大瓶颈。“成立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可以改变’单兵作战’的现状,集中科研力量一起攻关。”袁隆平说,“只要各方力量众志成城,我们就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2016年10月12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在李沧区的签约落户,签约仪式上袁院士表示,将在3年之内,研发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

揭秘海水稻研发中心 第一代海水稻今年将收割

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资料图)

    为什么要选择青岛作为海水稻研发基地?袁隆平院士曾在接受青岛新闻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首先青岛是海滨城市;第二青岛人才济济。青岛条件比较好,而且青岛市领导很重视,青岛市也适合水稻的生长,它的气候是适合水稻生长的。海水的灌溉很容易,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所以放在青岛研发。”放眼全国,目前我国内陆尚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值200至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2017年5月7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对外透露,位于胶州湾畔白泥地公园的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已播种147份海水稻,开始进行耐盐碱水稻筛选,其中,具有高产、优质、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的“619稻”已到插秧时节,11月,第一代海水稻有望面世。

    在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目前中心也已经承办第一届海水稻国际论坛,发起成立了国家海水稻产业联盟,牵头制定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标准,目标是在5-10年内利用稻作改良技术改造盐碱地和滩涂,为我国增加1亿亩良田,每年多增加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一个大省的人口。

揭秘海水稻研发中心 第一代海水稻今年将收割

    新闻链接: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青岛市政府、李沧区政府与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而成,研发中心总部位于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16号楼,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占地40亩,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实验田块12个。在李沧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目前田间试验已经全面开展,完成实验品种材料的播种,实验室部分已完成主体建设,6-7月份投入使用。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目标是在三年内打造耐盐碱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设立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杂交水稻技术和稻米品质与食味研究三个研发方向。

    袁隆平院士简介: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获得“吕志和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国家特等发明奖”等23项国际国内大奖。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