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青岛故事】孟老走好!从救死扶伤到教书育人,最后他把自己捐回了岗位……

2022-06-15 09:38 作者:李丽涛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丽涛 摄像 宁冠宇)

6月13日,在青岛大学松山校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享年91岁的原青岛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孟令炳先生,在逝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生前,他为医学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身后,他将成为一名“无言良师”,回到医学院,永远留在他所热爱的岗位上。

从军人,到医者,再到老师,孟老先生一辈子救死扶伤、教书育人,去世后连自己遗体也不带走,全部捐献给他所热爱的医学教育事业,留给他的学生们实习和研究。先人已逝,对于孟老的一生,我们无从知晓,但好在还能从他的自传以及他人的口述中,去了解这位奉献者的无私大爱。

16岁参军 一次“问路”开启了他的从医之路

就如孟老在自传《我的人生之路》中所写,他的青春,是伴随着艰苦的战争岁月度过的,也是在新中国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1931年在河北出生的孟令炳,16岁参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解放战争的洗礼,历任过卫生员、卫生班长、助理军医;救治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役的伤病员;也曾荣立三等功,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

但要论起如何走上从医这条道路,还得从那次“问路”说起。16岁离开家乡上前线参军的孟令炳,被车夫误送到华东军区荣军教养院,没办法只能下车问路,却被教养院的首长一眼相中,邀请他留下来做卫生员。当时的首长对他说了一句话:“在这里为伤病员服务,也和上前线杀敌一样光荣!”

多年后回忆起来,孟老先生还在感叹:“若不是当时下车问路,我又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看来人生是由很多偶然构成的,此话不假。”此后,孟令炳便留下来负责照顾伤病员。作为一名卫生员,在转运伤病员的途中孟令炳曾多次到过大医院,当时的他就被大医院医疗水平所吸引,心中还暗暗幻想着有一天能在这里工作该有多好。殊不知,没过多久,他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从救死扶伤到教书育人 他将希望带给下一代

随着部队的统一安排,孟令炳退役转入地方,结束了5年的军旅生涯。1958年,他作为调干生被保送至山东医学院,结果因分数较高被医疗系本科录取,至此过上了每月65.5元带薪上学的日子。

又一个5年,孟令炳顺利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并分配到他梦寐以求的山医附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1974年,孟令炳作为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副队长,一行46人由北京乘火车至广州,再乘船赴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在海上漂泊了13个日夜终于抵达目的地。在坦桑尼亚两年的时间里,孟令炳一行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竭尽所能地救死扶伤,多次受到坦桑尼亚总统的亲切接见,促进两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援外归来的孟令炳,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从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再到山东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附院党委书记,孟令炳也慢慢完成了从一名医务工作者到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原本一心只想着救死扶伤的他,也渐渐明白了教书育人也同等重要的道理。1984年,孟令炳调青岛大学医学院任党委书记,带领整个医学院完成了多项改革。他曾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人师表是教师应有的品德。”

四份遗体捐献书 他用行动诠释着他的热爱

在孟令炳看来,自己从军到现在一直从事医学和医学教育工作,是最令他骄傲的事情。早在70岁立下遗嘱时,孟老先生就强调,自己百年之后,愿将遗体捐献给他所热爱的医学教育事业,留给学生们实习和研究。“不仅我自己这么做,我希望我的家人和后人们也这么做。在这里我还倡议:我们青大人,尤其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这么做。”

早在今年4月,91岁的孟老就动员妻子、儿子、儿媳,签下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一家四口,四份志愿书,整整齐齐。孟老的儿子孟德勇告诉记者,父亲的言行一直深刻影响着自己,对于遗体捐献早已是父子间心照不宣的默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在生命结束后还能为医学事业献一份力,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的圆满?”孟德勇说。

6月13日,在青岛大学松山校区举行了孟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按照孟老生前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朴素的礼堂内却站满了前来悼念的人,家人、战友、同事、学生……孟老已经走完他圆满的一生,但他的捐献还将影响着更多人,继续哺育着下一代医学人才。就如孟老在自传文末中所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几度春风催白发,一生心血育新人。

孟令炳调疗养院一分队的合照。

山东省派遣出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

孟令炳和妻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