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头条图片 > 正文

校长组团送考鼓劲 中考现场又燃又暖

2024-06-14 06:23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校长组团送考鼓劲 中考现场又燃又暖

昨日是中考首日各校老师纷纷组成送考团 考生反映语文和化学科目考题难度适中“答起来比较顺手”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考场外,送考老师为考生加油助威。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韩星 摄

青岛第四实验初级中学两位老师为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送考。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送考老师为学子加油。

青岛启元学校校长为考生加油。学校供图

青岛三十七中老师为学子送考。

昨日,青岛中考大幕正式拉开,9万余名考生奔赴考场。中考第一天,岛城各考点的情况如何?记者兵分多路直击现场,深刻感受到送考老师及家长带来的又燃又暖的力量,感受到学子们全力以赴的昂扬斗志。

6月13日上午9时,随着语文科目开考铃声响起,2024年青岛中考正式开考。各个考点外,送考老师和家长的一袭袭红衣、一条条加油标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青岛65中考点外,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送考的老师们7点就来到了现场,他们人人身着红色上衣,为考生们加油打气,炎炎夏日抵挡不住老师们关切的心。单手拥抱考生们的一位送考老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是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5班班主任李智颖。中考前一个月,李智颖在教学时不慎摔伤,导致右肩骨裂,但她在医院打完石膏后就返岗上课,一天也没休息。

在青岛59中考点外,青岛超银学校的老师们早早就来到现场,为每一名考生送上叮咛和祝福。“我和老师们大概7点就到了,给每一个孩子送上祝福。”超银学校校长潘晓莉告诉记者,教师团队特意穿上了印有“超银必胜”的送考T恤,拿着印有“金榜题名”等标语的小牌子,为考生加油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宝贵的青春纪念。潘晓莉说,她希望考生们能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享受这场属于自己的考试。

青岛启元学校校长周韫轶带队在青岛39中市北分校考点送考。“什么最重要?切题审题,内容最重要!”周韫轶与学生们热情交流,送上“锦囊妙计”,为大家增强信心。

青岛26中考点外,青岛39中副校长武伟伟与老师们身穿印有校徽的红色送考服,早早地在考点外等待考生,叮嘱同学们不要紧张、充满信心,全力逐梦中考。

青大附中校长张凤瑛一大早就来到青岛26中浮山校区考点,特意身穿带有骏马图案的红色上衣,祝愿考生们“马到成功”。

在青岛26中京山校区考点门口,青岛七中校长刘晓梅与老师们组成一支强大的送考团。送考老师统一身着“紫色战袍”,寓意“紫气东来”;刘晓梅则身穿粉色旗袍,寓意“旗开得胜”。送考团给每一位学生送上大大的拥抱,鼓励大家一往无前。

记者昨日在多个考点也见证了家长们的暖心陪伴,许多家长穿上红色衣服、旗袍,仪式感满满。“今天我特地为孩子准备了‘逢考必胜’‘金榜题名’等小装饰,让孩子用别针别在衣服上,还买了一大束鲜花,希望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一位家长说。还有一位家长给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儿子穿上红色旗袍,“我来给哥哥加油,祝哥哥金榜题名,中考旗开得胜!”小男孩开心地说道。

/专家点评 /

考场上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首场语文考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考作文题目,历来是中考的焦点所在。今年的中考作文难易指数如何?该怎么写既扣题又有独特性?释放了哪些新的应试信号?资深教育主编、中高考作文指导专家、家庭教育专家、中科院家长学院特邀专家兰君第一时间进行了解读。

2024年青岛中考作文题目为:人生的过去,无论是挫折还是失败,都是无法重写和改写的,只能续写。面对未来,你有哪些憧憬,如何续写人生?写作要求:题目自拟,不能少于600字。

“我发现,青岛市历年的中考作文题,一直有着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教育情怀,命题者一直把这场考试当作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堂语文课。”兰君分析,从命题角度来看,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还是从考生的“自我成长”核心内容入手,属于新瓶装老酒,从前年的“不负春光”到去年的“知难而上”,再到今年的“续写未来”,有着一脉相承的出题导向。“续写人生”一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续写”这一概念的解读能力,还考查学生的生活视野,即对社会生活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兰君具体拆解题目,她认为,题干表达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也没有模糊的语言,命题的指向明确而集中,有利于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今年的中考作文依然是围绕‘痛并快乐着’的自我成长的核心内容,最根本的内容是考查孩子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翻篇能力,是尝过苦头之后在行动中勇于改变、不懈追求的续写和续航能力。”兰君指出,命题内容直指过去的挫折和失败,不能重写和改写,而且用了“无法”“只能”这样的词,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很明显:知难而上,知行合一,为人生续写,方显青春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偏题、走题的可能性不大。

由此可见,作文题目是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思考现实社会生活。这就提示了考生,“续写”不仅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接续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讲,命题不仅积极回应了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很好地观照了中学生青春成长的特点,回应了社会对中学生成长的关切。

兰君认为,考生要写好这篇作文,应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选定文体。预计写记叙文的会占相当大的比例,但不能写成“无我”之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要有丰富的细节支撑,最好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独特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人物或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或作用。而如果写议论文,更要在认知和思辨上下功夫,否则素材很容易撞车。只有思维高人一步,在发展等级上才能有突破、有创新、有见解、有文采,才有可能写出高分作文。

/试题分析 /

紧扣时代对接生活

昨日,岛城初三学子顺利结束中考第一天的考试。中考语文和化学科目考试后,根据考生们的反馈和老师的点评可见,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中考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创设问题情境,将纸笔测试与现实生活对接,还原学习本真,激发学生深度思维,通过考查让学生能力更加灵活,摈弃死记硬背、打破套路化,使学生产生更多的体验,让学子们从中考经历中有所收获。

语文:没有偏题难题平稳中有创新

“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反映感觉良好。”青岛51中语文教师王文娟告诉记者,同学们普遍反映题量设置合理,考题设置有创新,但整体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她介绍:“名著阅读部分考查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言文方面,新增了选择文言虚词;古诗方面,增加了有关情感类考查的简答题。作文则是给了一段与成长相关的材料,主题是‘续写生活’,考生自拟题目写作。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灵活拓展作文内容,如在未来生活中如何把握机会、成就自己等,为学生的思考留了足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对于作文话题“续写生活”,不少考生表示这样的话题好下笔。市北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李健认为,“这次作文设题新颖,话题贴近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在毕业之际反思过往,规划未来。”李健介绍,试题材料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体现立德树人导向,发挥评价育人功能。试卷开篇是青岛市挽留海鸥行动,这一情境熟悉且有趣,不仅消除了考生对于首场考试的紧张感,也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家乡。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语文集备组组长臧卫国点评,中考语文试卷稳中有变,有创新性、灵活性。“与去年试题不同,今年增加了课外古诗的理解。但我们在复习时已有所准备,引导学生们加强唐诗宋词尤其是绝句的理解运用,果然试题就考到了一首唐代的五言绝句送别诗。”臧卫国表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很有创新性,是以研学为主题,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青岛科技馆等材料,设计客观选择题、主观表述题,最后让学生们利用文本信息对青岛研学开发提出建议。文学阅读材料是《巴颜顺的作战靴》节选,臧卫国指出,“2022年、2023年中考语文的文学阅读考的都是散文,所以我们预测今年大概率会考小说,果然命中了。这类部队生活题材的小说,学生们在考前也做过类似练习。分析文学作品需要紧紧扣住文体特点,题型离不开语言赏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赏析时要注重咬文嚼字、细读细品的能力,避免程式化套路化,要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能体会其真实情感、布局谋篇的技巧等。”

化学: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生活应用

“今年的试卷难度和我们平时练的一模二模试卷及其他综合题难度一致,所以学生答起来比较顺手。”在考点外迎接考生的青岛超银中学广饶路校区化学组教研组长王学娟说,“化学选择题没有出乎意料的考查点,很常规,平时练的图像题以及海洋工艺等知识都出现了。”王学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试卷没有出现以往那种直接考查化学基础知识的题,而是更加灵活、注重实际。比如,第一道大题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方程式计算放在了最后一道大题中,和融雪剂成分的推断结合在一起,进行定量计算,贴近生活,且综合性很强。

青岛启元学校化学教师陈金花告诉记者,根据学生们的反馈,今年中考化学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情境新颖,知识点紧密结合社会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能够让各层次思维水平的考生拾级而上,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试题内容大到航空航天中电池的应用,小到生活中豆腐的营养元素含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化学素养、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这些都丰富了化学试卷的内涵品质。

“化学考试结束后,大部分考生的心情是比较轻松的。据他们反馈,题目没有什么偏题、难题、怪题,跟平时上课练习的知识点是比较契合的。”青岛51中化学教师王昭告诉记者,“很多题目都是从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常见物质、常见现象入手,创设与其相关的知识线索,像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性质检验等,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王昭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今年的化学题目依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像海水晒盐、点豆腐方法、燃烧条件、铁锅防锈方法、锂电池应用、融雪剂原理等知识点都成了题目情境。“源于生活、融入题目,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王昭向记者介绍。  

本版撰稿摄影(除署名外)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王彤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