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社会 > 正文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住地下室酒吧驻唱(组图)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 责任编辑:中石 2015-06-25 14:18:25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北京三环内的地下室,靠近地铁近一点的地方是金曼琳在北京的家。10平米的地方虽小,但有一扇窗户,生活也算有白天和黑夜。住在这里离自己的北漂梦就是那么残酷的地上地下的距离。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往日如常,金曼琳在每个上午穿梭于公用洗漱间和房间的20米,洗漱、打理、淡妆出去买吃的。因为晚上驻唱的时间惯性,通常她的早饭时间只剩下饼,习惯跟老板砍价,哪怕便宜5毛钱。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在金曼琳心里,比赛是生活中的希望。她很渴望舞台上的光环,停不下来的比赛是她北漂生活的希望。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从金曼琳住的地方到地铁,就3分钟的路程。她不用在高峰期出行,所以日常地铁成了她的主要交通方式。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金曼琳的工作因为有一些圈内名气的积淀,能接到一些品牌产品的平面拍摄。拍摄工作量大的时候经常熬到半夜。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酒吧驻唱是金曼琳生活中的另一个舞台,她歌唱所以快乐,掌声可有可无,至少舞台是她的。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小小的房子承载了金曼琳一天或高兴、或委屈、或累觉、或失落的各种情绪。每天的生活差不多,说不定哪一天就到地方三尺。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把自己的资料给节目组,这个动作金曼琳重复过很多次。但是每次她都像第一次一样充满激情和希望。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熬完事情才想起吃饭,为了不长痘不吃泡面,时常用饼干充饥,金曼琳总是这样照顾自己。

    原标题 [实拍北漂族地下室生活]

    北京地下室的生活不好过,住在“楼上”的打工者和白领同样过着艰辛的生活。他们群组或者租在胶囊房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真实生活。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2012年8月13日晚,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蜗居(房号508)里,一名女孩在床上玩手机,另一名女孩在床下隔出来的“浴室”里洗头发。这间蜗居所在的胶囊公寓,坐落在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一路一个城中村内,是一栋6层私房。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这间小房子,被房东隔出九大功能区——阁楼上是听歌上网的娱乐区,也是休息区;“楼下”有“厨房”,一个无烟灶台,小得只能容得下两口锅;有餐桌,偶尔也兼职书桌;有卫生间,可供淋浴和方便;电视机高高挂在墙上,房间里还配有网线,租户在床上抱台手提电脑就能上网,小小蜗居,连通大千世界。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508房的房客张小姐在快递公司上班,她说“胶囊房”功能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私密性较好,不但不觉得拥挤,反而有点儿温馨。这里月租只有300多元,比一般出租房便宜近2/3,性价比较高。9月份,她所在的公司就要搬家了,离这里数十公里,但她不打算搬走,住在这栋公寓里的另外几名同事,也没有搬家的打算。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在胶囊公寓的房东王佳才眼里,房子是活的,像细胞一样可以裂变,一间可以变成两间,四间可以变成八间,面积越变越小,但功能却一样也不能少。老王被租客们称为“武汉最牛房东”,因为这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胶囊房,创意、规划、设计全都出自他的手笔。在这栋楼里,他隔出了胶囊房55间,最小的一间面积仅有4.5平方米,租户多为刚刚走出校园,在武汉艰苦打拼的年轻人。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老王说,现在房价不断上涨,房租也水涨船高,许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买不起房,也租不起大房子,于是他将自家这栋六层私房改造成了胶囊公寓。他先是拿98平方米的二楼小试牛刀,改造成9间大小不等的胶囊房,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人的热捧,经过这番改造,房子的月租金还能多赚200多元。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从这次房子裂变中,老王尝到了甜头,也认识到这些年轻人对房子的要求是便宜、方便和私密性,对居住条件并不在意,只要能满足睡觉、吃饭、洗澡和上厕所等基本需求就行,于是他把另外5层楼也仿照二楼的格局,各自改造成9间,其中一楼被分割成10间,还都配上了独立的厨卫和网线。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为了让房间更人性化,老王头还装了10台太阳能热水器,每个房间有热水供应。为了让胶囊房显得更温馨,老王头还以“家”为主题创作了打油诗,贴在每个房间的门上。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经过这么一番包装,老王的“胶囊公寓”不仅实惠、实用,还挺温馨,用老王的话说,叫做“有幸福感”,于是在易房网上口碑颇佳。2009年,随着年岁渐大,老王一个人打理这栋胶囊公寓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开出数千元的月薪,请刘卫平夫妇当保安,兼做物业管理员。

90后北漂歌手的一天

    老王的房客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蚁族”。2010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武汉“蚁族”数量为3至6万人,近半数“蚁族”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八成“蚁族”家庭经济状况—般。401房的李成辉就是个典型的“蚁族”,他妈妈看到他居住的胶囊房后,一度放声大哭,这一幕一直刻在他的心里。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