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社会 > 正文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来源:中国网 作者:视觉中国 | 责任编辑:中石 2017-05-19 15:15:27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2017年5月13日,重庆,在涪陵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从2012年开始,张继文肩背手提,开始自费修路。他听力残疾,老伴从小有眼疾,两个人组成了建筑队,修了几百米山路。图为打水的水友之间经常交流。(慢新闻-重庆晚报/视觉中国)

    “路”,是人通向世界的途径,在另一些人那里,还是执念、记录和信仰。

    和老伴去过的地方,76岁的张继文都在自己手绘的地图上用小红旗标注,小红旗密密麻麻几乎要盖满整个中国地图,这是他走过的路。

    在涪陵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从2012年开始,张继文肩背手提,一个人自费修路。一颗石子,半块砖头地铺成了村里孩子们上学的来路和归途,铺成了接山泉的老人们最快乐的一段晨昏时光。

    张继文听力残疾,几乎为0,世界对他来说是安静的,路就是他的世界。

    张继文的一天是从早上5点开始的,天还黑着。跟我们被闹钟唤醒不同,他是被筋骨和肌肉唤醒。76岁了,他依旧保持着早上醒来在客厅翻筋斗、打倒立的习惯。他耳背,但是楼下的邻居听得见咚咚声响。儿媳专门在客厅里铺了很厚的地毯。有时还是隔不住音,儿子儿媳只好每天见到邻居就道歉,楼道、电梯、车库……道歉几乎成了和邻居的见面礼,时间长了,人家也理解了。儿子给老人买的花园洋房快要交房,老人很快就有畅快翻筋斗的地盘。

    这只是张继文的准备活动。最迟6点,他出门跑步1个多小时。涪陵全部的主干道,他变着路线跑,他说:“每条路,每一片,都要轮流跑,不然过段时间那些老人看不到我,会猜测我是不是死了。”沿途的清洁工、小摊贩、晨练的老人,大多认识他,用跑步的方式与大家打招呼,是老人很重视的一种仪式。

    回家后,简单吃一点,收拾水泥、河沙,有时候还有写宣传标语用的油漆、排笔,背上磨得像拾荒者一样的背包,坐10站路公交,到涪陵森林公园大门下车,然后步行进山。他现在修路的地方,离大门大约还有3公里路。

    公交司机和一些老乘客、公园大门的工作人员、门口摆小吃摊的老板,都认识这个修路的张继文,彼此点个头,又是一个固定的小仪式,庄重的一天开始。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张继文有一辆车,承重80公斤,他用来搬运修路的石子水泥。这辆车他停在进山的公路边,再往前是他自己一步一步修出来的梯坎,材料要靠他自己背进去。有人比划着问他:“老人家,你怎么把这些运进来的哟?”他说:“我上面有个很大的车。”人家一看,原来是一辆很大的手拖车。

    已经完工的第一条路,在公园山顶上,连接后山农村。原本是荒草枯枝覆盖的烂泥槽,村子里的孩子上学会沿着这条捷径往返,村民翻山进城也是一条近路。张继文看村民和孩子们出入不方便,尤其下雨,深浅一脚都是泥,就动了念头修路。

    这条已经完工的路,从公园山顶上主马路一侧开始,一直向下100多米,向右拐一个大弯,伸向路尽头的村子。拐弯处中间平坝也是张继文和老伴汪蓝英铺整出来的。两张石桌子,四五个小石凳,是给负重的村民一个歇脚处。一个小砖棚,垂下半截木板,下雨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还可以遮风暂避。家里移栽过来的黄葛树苗,张继文细心地砌好围栏。

    “再长大一些,就把小砖棚拆了,树阴长开,坐在下面凉快。”张继文经常会突然说一两句他想说的话,每次开口,他都微笑,很开心的一片天晴。与人的交流,要么靠老伴汪蓝英翻译,要么就是他自己想告诉你什么。

    这个休息区的旁边,张继文还修建了宣传栏、石碑,宣传栏上有他专门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森林防火知识、故事、新闻,他不定期更换张贴。石碑上是他用油漆和排笔写的护林标语。每一块石碑上,他都会认真留下自己的名字:护林志愿者张继文。

    另一条正在修的路,更麻烦一些。森林公园山上有好水,清泉淙淙,沿山石而下,附近居民专门取水检测过,各项指标都好。涪陵很多中老年人提着大桶小瓶,慕名爬山取水,也是散步、郊游、玩。但是取水点在大路下坡100多米的地方,坡陡无路,都是人踩出的泥坑、碎石。人多的时候挨挨挤挤,还要排队。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张继文怕老年人摔着,又主动揽下了这条路。跟山顶上那条平缓下坡用石子铺好、水泥抹平不同,这边是陡坡,主要是修梯坎,需要大量石板、砖头,需要细铁丝绑紧木头做护栏,沿山壁空缝的地方,还要填塞砖石,加固路基。

    石子大多是老人在公园附近的一些工地上,寻找完工后废弃的。涪陵城区里,拆迁的旧房子,他也去捡废砖头,用砖刀修整好,自己背上山。河沙水泥,就去商店买,然后分包好背上来。

    老伴汪蓝英大多数时候承担帮他送饭的工作,她从小有眼疾,只能模糊看见点人影,陡坡需要张继文搀扶。她声音敞亮地说:“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

    76岁和74岁,两个人的筑路队,几百米山路,工期很长,但时间很结实,每一分钟,都有质量。

    这条路上,一共有三个取水口,目前路修到了第一个。这个取水口,张继文还专门砌好滤水池的台基,池子里有其他市民专门安装的过滤木炭。再往下游走的两个口子,完全没有路,枯朽的竹子树木东倒西歪。我跟着张继文去探查,老人不断回头说:这里有青苔,小心滑倒;这个树藤毛刺扎人,小心躲开……

    老伴和家人也反对,反对的理由只是担心安全,但是反对无效,张继文十几年前听力渐失后,他就拥有了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强大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甚至有少年般的天不怕地不怕。

    两年前,修取水口的石台时,有大石头需要搬开,张继文招呼路人帮忙,几个人约好搬开后一起放手。张继文听不见,大家一起吼“放”,然后四下跳开,只有他站在原地未动,石头压下来,砸到脚背骨折。一个多月后,他又开开心心上山修路了。这次受伤,导致他无法再跑全程马拉松,“跑半马也可以!”他还是很开心。

    另一次是要翻出山路的护栏,填塞梯坎和山壁间的空缝。护栏外是崖壁,76岁的老人,需要一只手拉住护栏,另一只手弯腰下去填砖,张继文人悬在空中,汪蓝英的心也悬在空中,眼睛看不清,她靠大嗓门呼唤老伴,有时候,音量大到接近于“吼”,焦急中全是紧张和担心。

    周末的中午,儿子儿媳也会来送饭。汪蓝英专门把自己饭盒里大块的红烧肉拈到张继文碗里,堆成了一个小山尖。张继文也会抗议:“给我恁个多干啥子哦?你自己吃嘛。”汪蓝英不搭理他,回过头对我说:他容易饿,修路耗体力,要不停加餐。她给我看张继文的腰包里随身带的饼干,一天下来,老人总的食量超过普通年轻人。

    下午3点过,张继文收拾工具准备收工。工具他放在自己砌的小工棚里,建筑材料也一并整理堆放。这几年修路,工具丢了十几套。汪蓝英特别强调:“不能说是被人偷了,只能说是不见了,我们不要恶意猜测人。”

    收工后,张继文还要到处转转,捡一点废弃的材料,或者去山顶上修好的路那边,清理行人乱丢的垃圾。一路上,不断有认识他的老人跟他打招呼,有的问:“今天材料拉得不多吧?包包看起来不重。”张继文笑着回答:“吃了的,老太婆给我送了饭的。”他在自己小宇宙里,跟自己理解的他人对话。

    汪蓝英说,一开始,很多路人觉得张继文是“疯子”:一身脏兮兮的老头,背包也破,还给大家修路,貌似不太正常……八卦和揣测,他反正也听不到。时间长了,称赞他的人越来越多,他还是听不到,但人们的眼睛和表情,给他很大的鼓舞,他的小宇宙鼓满风帆。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有时候,他走在路上会开心地长啸几声,风拂过大树,树叶沙沙细响作答。

    除了森林里修的两条路,张继文还走了大部分人走不了的万千条路,这些路,在他亲手绘制的100多张地图上,用小红旗一一标注。

    张继文有一个绰号叫“长江之哥”,除了长江源头沱沱河准备今年去,整个长江流域,他和老伴已经用16年“跑”完了——他跟着沿江的国道跑,汪蓝英坐大巴到下一站等他。这个时候,耳朵和眼睛都分开了,他们的约定是,每隔1小时,张继文要看看手机。

    张继文生长在江城涪陵,汪蓝英说,他们这代人,对一条大河,两岸稻花,有特别的深情和眷恋。两位老人,每到沿江一个城市,都要去当地的长江大桥合影,他们的相册,就是一座长江桥梁博物馆。我问他们最喜欢哪座桥,两人很一致: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现代,高大,又漂亮。”跟下游平原的桥梁相比,重庆山地的大桥,算是桥梁里的姚明。

    也有惊险的时候。在启东,万里长江入海口,老两口激动不已,开心大喊“我们完成任务了!”

    任务?什么任务!?当地派出所的民警非常警惕,把他们带到所里,各种盘查核实。张继文耳朵不好,不怕也不慌,汪蓝英没法跟他交流,一个人心里忐忑打鼓,暗暗害怕。后来,民警了解到两位老人传奇的故事后,专门派人把他们送到入海口景观最壮丽的一处,帮老人在他们的手绘地图上,贴上了最美的一张小红旗。

    老两口都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用导航,却走完了长江,走完了全国,黑龙江漠河、新疆、西藏、海南……

    一路自己看地图,坐公交、换大巴,共用双眼和双耳,交流基本靠吼,游览基本靠走。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80多本资料夹,浓缩了这对夫妻一生的路:照片、手绘地图、日记、所有的捐款回执(从地震到海啸到捐助的个人)、感谢信……

    汪蓝英说:“以后走不动了,翻出来看一看,就像是重新走了一遍,重新生活过一回。”

    看照片的间隙,张继文突然又开口说:“我再修四年路,修到80岁,做不动了为止。”儿媳安安哄着他吃水果,频频点头说:“要得,没问题,爸爸身体好着呢。”

    安安说,多年以前她出差回来,公公像个孩子一样笑呵呵跑到门口,问她:“你给我带什么礼物了呀?”从此以后,儿子儿媳出差,一定不会忘记给家里的老顽童带个小惊喜,有时候是吃的,有时候是一个漂亮的纪念品。

    老顽童现在最想要的是,孩子们最流行的平衡车。他看见许多小孩都在玩,说了几次,也想要。一家人都集体反对:“他耳朵不好,公路上汽车来了听不到,很危险。”汪蓝英转过头跟我说:别跟他提,慢慢他就搞忘了。

    我告别他们的时候,张继文从贴身的口袋里拿出他的残疾证,在证件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染过色的黑白照片,他指给我看:“嗯,这里,最好的人生,最好的年华……”

    这张照片,是他52年前和汪蓝英的结婚照,他回头看看汪蓝英,相视笑一笑,又仔细收好放回贴身的口袋。

    野花铺满的地方,未来会是老人修出的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