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开馆 是国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021-05-15 07:07    青岛早报

“鼎”承古今“博”大精深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开馆 是国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今年5月18日将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正式开放。这里到底珍藏着什么样的珍宝和故事,才能一跃成为全国高校博物馆中的“唯一”?近日,早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听工作人员讲述这座博物馆与青岛息息相关的故事……

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岛开馆

“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见证了山东大学在人文科学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在自然科学上的博大精深,见证了一所百年老校向世界一流名校攀越的征程。2018年,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去年1月,国家文物局开展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中国博物馆协会最终核定74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位列其中。

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文物和标本总计4万多件,展览面积9000多平方米,文物保护实验室5000平方米。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不仅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更是目前国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其中,出土自青岛的文物,将这座城市的历史前推至约6000年前。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位于校区南北向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走到博物馆门前,就能感受到这座厚重而宏大的建筑所带来的强大气场。肖贵田介绍,博物馆设计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考古现场遗留的大大小小的柱洞中得到灵感,基座部分结合内部功能需要设计出凹洞,解决了大体量基座中房间采光问题。

外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建筑形体体块是由“鼎”字的形状演变而来,表达出厚重的文化内涵。博物馆东西方向打造为一条包含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轴,暗合“乾”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象形。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硬件设施文化内涵全面提升

山东大学博物馆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据了解,博物馆的定级评估工作有一套完备复杂的标准体系,各项指标中包括馆藏标本的数量和质量、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博物馆的业务和管理人员数量、观众流量,举办展览和活动的情况,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取得的科研成果,对藏品的学术研究水准等。

“这两年间,山东大学博物馆在硬件设施、文化内涵、学术支撑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青岛校区博物馆的建成,使我们成为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博物馆。”肖贵田介绍,2020年9月,山东大学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结项验收。该项目与2019年底通过验收的山东大学博物馆青铜器及陶器保护修复项目,是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中唯一获批的国家文物局专项文物保护补助资金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延长了文物的保存寿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大历史传承博览文明

山东大学百余年历程波澜起伏,这其中还汇聚着中国早期博物馆的沧桑与斑驳。博物馆开启民智、传播知识的特殊作用在山东大学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历经半世纪的战乱沧桑,山东大学迎来新时代,各学科教育展示资源逐渐充实,老教授们志趣广博、收藏丰厚,考古学科的开设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山东大学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工作人员举例说,上世纪50年代,曾于30年代在山大任教的沈从文先生在北京为山大历史系购买了大批文物,包括珍贵的陶瓷器、字画丝织品等。至今,一件日本丝织品的轴还附有沈从文先生对中日交流的评述,字迹工整秀美,内容谈古论今。

197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成立考古专业,开始进行广泛的文物收藏;1986年9月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成为考古专业师生的“第二课堂”;1995年10月,山东大学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面积800多平方米,展示书法艺术、文物精品等。考古学科自建立以来,有8次田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项目包括山东邹平丁公龙山城址(1991年)、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1995年)、山东长清双乳山西汉王陵(1996年)、山东章丘洛庄汉墓(2000年)、河南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2005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2010年)、良渚水利工程(2015年)、济南焦家遗址(2017年)。这些考古发掘项目使山东大学博物馆考古文物的收藏量和质量居于全国高校之冠,馆藏文物近3万件,包括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众多门类。

馆藏文物多为考古师生发掘

青岛校区博物馆馆藏当中,最能代表山大特色的,无疑当属考古文化成果展,也是青岛校区博物馆基本陈列当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展出形式最多样的。工作人员介绍,文物展分为五大单元:启明、大东、天下、物化、山大考古,以齐鲁文明史为主线,以山大考古学科对齐鲁文明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贡献为辅线。每个单元基本都有馆藏代表作,彰显特定时期文明发展进程。展出的文物分别来自大辛庄遗址、月庄遗址、焦家遗址、仙人台遗址……各个遗址均有代表性的文物;从石器、陶罐、铜器到玉器,讲述不同时期人类历史文明演化的历程。记者看到,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白陶鬶,出土于章丘黄桑院遗址,非常具有代表性。与其他白陶鬶明显不同,它的口沿处做了镂空雕饰,在造型上宛如伸展的鸟一般,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博物馆内馆藏精品代表之一。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内的这些精品馆藏,基本都是考古学科的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掘而来,既是历史文明演化进程的见证,更是山大考古系发展的证明。自1928年吴金鼎先生调查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起,山大考古学科已经走过九十余载春秋。目前,山东大学博物馆有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166件、三级234件。

承启历史未来 连接名校名城

记者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获悉,博物馆不但是山大考古科研的见证,更承载着青岛城市历史文明的印记。

为了更好诠释城市文化,讲述青岛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博物馆在布展时融入青岛元素,不但设置了秦始皇登临琅琊台场景,在声光投影下用雕塑加布景还原历史,还在考古文物成果展的“启明”板块,展示了即墨北阡遗址出土的文物,并进行场景还原。

据介绍,即墨北阡遗址是本地早期文明代表,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证明在很早之前该地区即有先民生活。据介绍,北阡遗址位于即墨区金口镇北阡村,2007年至2013年,山大师生先后在此进行4次发掘,发现围沟、广场、房址及墓葬等古代遗存。其中发现房址90座、中心广场2个、墓葬196座以及数量庞大的动物遗骸,初步统计有27万余件标本和文物。该遗址最显著的特征是出土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堆积,是一处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早期贝丘遗址,距今约6000年。

青岛校区博物馆正式开馆后,作为名城和名校间联系的纽带,将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功能,以文化引领激活周边城市和校园空间,为学生和公众创造更为便利的历史科普知识学习条件。(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钟尚蕾摄影杨博文)

馆藏珍品 揭开面纱

记者提前探馆听馆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山大博物馆文物和标本总计达4万多件,其中出土自青岛相关遗址的文物,将这座城市的历史推演至约6000年前。青岛校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别向记者推介了6件馆藏珍品,它们罕见稀有,意义非凡。现在就跟随记者的脚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吧。

鸟形陶鬶(新石器时代)

鬶(guī),是古代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用于炖煮羹汤、温酒,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这件造型如鸟形的陶鬶,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产物,发掘于泗水尹家。高29.2厘米,方唇、粗短颈,沿面有凹槽,颈饰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据了解,这件陶鬶的器形有3点比较独特:底部有三足;器身上带有盖和柄,这在同时期陶鬶上很少见;器口呈鸟喙形状。流畅的轮廓和巧妙的局部装饰,使这件藏品的造型活泼,类似一只昂首伸喙的鸟,大气而生动,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

青铜圆壶(东周)

邿(shī)国是存在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历史上关于邿国的记载很少,对于其所在的位置也一直没有定论。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0年,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趁机出兵吞并了邿国。直到1995年,对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的考古挖掘,终于揭开了延续两千多年的邿国地望之谜。专家们根据随葬品的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了这是一个邿国贵族墓地,也由此确定史书中的邿国就位于现在的济南市长清区一带。此次考古发掘成果颇丰,跻身“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青铜圆壶即出土于其中。

在灯光照射下,这件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青铜圆壶美轮美奂。资料如此描写青铜圆壶:“口径16.5厘米,通高43.7厘米,口微外侈,束颈,腹下垂,圈足,盖微弧,上有6个外撇的花瓣,颈两侧有环形耳,器表饰蟠螭纹和垂鳞纹。”青铜圆壶的精美程度,让人不由惊叹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

角觿(东周)

博物馆馆员告诉记者,觿(xī)是古代的一种锥子。在现代人的印象中,锥子是修鞋纳底的那种带木柄的尖头工具,但这把珍藏在博物馆里的东周角觿,却能颠覆你的认知。

觿,不仅是用于解结的锥子,还隐含着许多特殊含义。少年佩觿,象征长大成人之意,寓意能解除疑难,拥有聪明智慧。《礼记·内则》曰:“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意为早晨起来,小辈要在腰间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因为有时需要解结,以示长大成人要侍奉父母、孝敬双亲。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小小的觿里,如何能藏进这一层又一层的含义。但是透过这些寓意,我们可以看到古时人们追求美好的情怀。

甲骨卜辞(商代)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10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新中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山大博物馆(青岛)所藏的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为商代时用来占卜的工具,2003年在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保存了右甲桥、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大部分。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整治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两面均较光滑,右甲桥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圆形穿孔,钻、凿、灼俱备,钻凿排列规整。刻辞内容为卜辞,分布于前左右甲和后左右甲。

青铜戈(商代)

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虽然经历战争的消耗,青铜兵器的遗存数量仍然很多,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戈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青铜戈”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很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它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史上,在我们现代军事思想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山大博物馆(青岛)所藏的这件青铜戈属于商代,于2010年在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长23.3厘米,呈三角形,上刃斜弧,下刃较平直,器身上镶嵌的绿松石为其增添了一份华丽。

仿木漆瓷碗(清乾隆年间)

看到这只碗,你大概会问,这不是一只普通的木碗吗?事实上,它是一只货真价实的瓷碗,烧制于清乾隆时期。

这只瓷碗名叫仿木纹釉碗,瓷碗的内外满施木纹釉,口径13.7厘米、高4.5厘米,仿木纹,浅黄釉,深腹,矮圈足。据了解,明清时期的瓷器一般以风格轻巧俊秀、造型娟秀著称,除了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釉色等方面也有不少创新,木纹釉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木纹釉,其实就是用红色和黑色等多种釉色来仿制木头上面的纹理,是一种低温釉彩。

看点

8次发掘位列“考古新发现”

“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对于推动学校考古与文博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助力学校文化引领战略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1月,国家文物局开展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山东大学作为山东考古的中坚力量,在发掘古老文明的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大学自1972年成立历史系考古专业以来,主持和参与的8次田野发掘分别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考古项目包括山东邹平丁公龙山城址(1991年)、山东长清仙人台周代邿国贵族墓地(1995年)、长清双乳山西汉王陵(1996年)、山东章丘洛庄汉墓(2000年)、河南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2005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2010年)、良渚水利工程(2015年)、济南焦家遗址(2017年)。

据了解,山东大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主要为考古教学标本,也有部分征集和捐赠品,包括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不同门类,其中有国家珍贵文物300多件。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的公告》,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成为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仅有的两所高校博物馆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延伸

让沉睡的文物破土重生

“展厅内的文物件件是精品,其中最具特色的展品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玉器、陶器,商代大辛庄的青铜器,周代邿国贵族墓出土的文物,王莽时期的度量衡、铜权、诏版等。”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古老的东夷族犹如“启明”之星。发明文字、制作礼器、炼铸青铜、构筑城邑,建立邦国,迈进文明时代的大门。

到了商周王朝将山东地区称为“大东”,齐国与鲁国脱颖而出,又与其他诸侯国一道,涵养了齐鲁文明,最终汇入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秦汉时期的山东,祭祀象征地位崇高,政治经济实力雄厚;魏晋南北朝以后,各地文化趋于大同,但艺术个性却趋向张扬,器物之制作,不仅追求实用,而且讲究雅趣。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文物很娇气,如果突然将它们从沉睡千年的地下请出来,直面户外环境,可能会因无法适应而褪色、破碎,甚至灰飞烟灭。有了室内考古实验室,文物从被局部搬运回来的破土重生之时,就会得到精细发掘和精心修护。(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摄影 杨博文)

精彩推荐

【见证青岛】醉在山海间 走进5月的山海小城王哥庄

2021-05-14    青岛新闻网

青岛奥帆中心大门正式敞开 无需再刷身份证进入景区

2021-05-14   

【民生在线】一季度"开门红"!青岛市属国企主要指标两位数增长

2021-05-13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