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欧鸟笼”搭上互联网快车

来源: 作者: | 责任编辑:蓝天 2015-07-21 17:02:20

吴金昌展示制作的各式鸟笼。记者 于滈 摄

吴金昌展示大欧鸟笼的制作技艺。记者 于滈 摄

    即墨七级镇西南方向,有个名叫大欧村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门前堆放着大量的竹子,农家小院里则都有手艺人在制作鸟笼。有中年人,也有老年人;有壮汉,也有妇女,大街小巷满眼都是制作鸟笼的人。大欧村制作鸟笼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要用扁担挑着进京的“大欧鸟笼”,如今已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规模。近日,记者来到大欧村,探访了解“大欧鸟笼”的前世今生。

    小村户户做鸟笼生意

    时值农忙季节,大欧村里难见收割小麦的夏收场景,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记者走街串巷在大欧村内转了一圈,发现每条街道上都会有几个生产销售鸟笼的广告牌,村民家门口堆放着制作鸟笼用的竹子。农家小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鸟笼原件,两三人围坐在一起,用传统的木匠活工具制作着鸟笼,雕刻着各种纹饰。据介绍,全村460多户村民有320多户制作鸟笼,有些人即使不做鸟笼,也从事着与鸟笼相关的生意。“前些年每到农忙季节就没工夫做鸟笼了,现在很多村民把自己的口粮田承包出去了,专心做鸟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欧鸟笼”传承人吴金昌告诉记者。

    据即墨明清版县志记载,大欧村做鸟笼的历史是从明代开始的。建村时有一位吴姓老艺人从北京将制作鸟笼的绝活带到了大欧村。乾隆年间 “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深受北京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赏识购买,还获得了一个 “京笼”的名号。“从南京到北京,大欧的笼子进京城。”这句顺口溜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2009年,“大欧鸟笼”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的情况差不多,不管是男是女,老辈们几乎都会这手绝活,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机器设备提高了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制作出来的各种鸟笼更加精美,很受欢迎。”吴金昌告诉记者。

    花样多变“依鸟做笼”

    从16岁开始,上初中的吴金昌每逢周末回到家中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鸟笼制作技艺。那时交通还不方便,吴金昌经常跟着老一辈挑着做好的鸟笼到青岛市区售卖。“鸟笼制作有七八十道工序,制作起来很是麻烦,有些工序看起来很简单,可全靠自己领会、靠熟练程度。”吴金昌告诉记者。从当初只会做最普通的鸟笼,到现在可以按鸟的种类、习性、活动范围制作适合不同鸟的特殊笼子,吴金昌已经学会了十几种类型的鸟笼制作方法。

    吴金昌还在自家小院专门开辟出了一个房间作为工作室,展示他手工制作的鸟笼。底圈较高、没有栖木、笼条细密的是百灵鸟笼;上窄下宽、造型圆滚滚的是花鼓鸟笼;造型小而稳重、颜色深而端庄的是画眉鸟笼……在吴金昌的鸟笼工作室里,记者见到柜子上放了大大小小30多个鸟笼,每个都做工精细,光滑细腻。每一种鸟笼都因为鸟的体型大小、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而造型不同。“画眉鸟体型小,所以画眉鸟笼整体也小,一般是长方形或者方形。百灵鸟是地栖鸟,笼子里也就不用装栖木,要用较高的底圈,以防止百灵鸟将铺在鸟笼底部的沙子划出去。”吴金昌介绍说,做鸟笼就跟给人做衣服一样,也需要“量鸟而做”。

吴金昌加工鸟笼框。记者 于滈 摄

 吴金昌对鸟笼制作的每个步骤都要求严格。记者 于滈 摄

    年收入2000万元

    吴金昌告诉记者,30多年前最后一位曾挑着鸟笼到北京卖的老人去世了,村里就再也没有人挑着鸟笼进京了。“现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客户到村里看鸟笼,看好了就下订单,大都是批量购买,做好的鸟笼要出货,村民也不会出去,直接雇车到村里装货送给客户就可以。”吴金昌说,有些买家看到他在朋友圈或者论坛上发的图片,就会给他打电话或者留言,想从他那里购买鸟笼,甚至有国外的客户通过翻译跟他联系购买鸟笼。“今年的订单年前就全接满了,即使有人主动找上门来买鸟笼,也不太敢轻易接单,只能是忍痛把订单退掉。”吴金昌介绍说,如今他在QQ群里都是潜水,也不敢轻易在朋友圈里发自己新做的鸟笼图片,生怕有人催着他做鸟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村里一些懂网络、有头脑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接单经营起了网店。“现在村里开网店卖鸟笼的有20多户,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接到30来个订单,有时一个订单就要两三百个鸟笼。”吴金昌说,有时还会接到来自新加坡、印度等地的订单。从挑着鸟笼进京卖,到如今坐在电脑前接订单,大欧村已将这项传统手工艺和现代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结合在了一起。通过网上销售,“大欧鸟笼”的名声越来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村里光鸟笼每年的营收就有2000万元。“鸟笼基本上全靠手工制造,产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到,网上销售扩大了市场,却很难实现大量订单,不过网上经营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吴金昌介绍说。

    “私人订制”活要精细

    古老的“非遗”技艺与互联网电商时代的邂逅,为鸟笼制作提出了精细化加工的要求。“一般化的鸟笼当地都有做的、卖的,到花鸟市场逛一下就能买到,不需要到网上去找,上网的都是高级玩家,找的是有手艺的精致物件。”吴金昌说,真正玩鸟的人会根据自己鸟的需要,明确告诉他们鸟笼要多高,每两根笼条之间要有多大的空隙等要求,还会发给他们一张要求很细的图纸,要求他们严格按照图纸来做。

    普通质量的鸟笼一人一天能做十来个,能卖到七八十元;高档的一人一天只能做一个,能卖到四五百元,有一些要求更高的可能要耗费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价格也能卖到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制作这些私人订制的鸟笼也需要选取上好的竹材。“普通鸟笼的竹料竹龄一两年就可以,私人定制的鸟笼要用3到5年竹龄的竹料。”吴金昌说,他们的竹子全是产自安徽、浙江等地的竹丝细密楠竹和慈竹。“接到最贵的一个订单是一对雕刻着‘八仙过海’的鸟笼,造价就1万块钱。”吴金昌说,做这对鸟笼首先要对竹料脱水、晒干,而后盘圈、钻孔、抛光、雕刻、上漆,前前后后耗费了他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私人订制’耗时长、要求高,除了选材,要的主要还是手艺,每次接单都会很慎重,也会多准备一些竹料,以防竹料出现问题,不能按时做好。”吴金昌说。

    “大欧鸟笼”的制作旧时为家庭作坊式,解放后变成集体副业,改革开放后慢慢回归家庭,到现在发展成“私人订制”的热门行当。“鸟笼的发展折射着时代的变化,也见证着古老民俗技艺在电商时代赢利模式、销售模式、以及客户服务意识的嬗变。”吴金昌说。现如今大欧村年产鸟笼50余万套,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鸟笼专业制作村。

    年轻人没有兴趣做鸟笼

    “大欧鸟笼”繁荣的背后,也让吴金昌章感到些许隐忧。“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他们对外面的精彩世界更感兴趣。”吴金昌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做鸟笼的人都跟他差不多年纪,或者比他更年老一些,像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则基本上没有人会制作鸟笼。“鸟笼的制作有七八十道工序,制作起来非常繁琐,多数年轻人都没有这么大的耐心,很难坚持下来,真担心再下去几十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这门老手艺就没有人传承了。”吴金昌告诉记者。

    老技艺传承值得思考

    “大欧鸟笼”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大欧鸟笼”的传统手艺因此重新焕发了生机,大欧村成了全国闻名的鸟笼制作专业村。可吴金昌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更感兴趣,鸟笼制作后继乏人,怎样让鸟笼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才应该是人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版撰稿 记者 王世锋 摄影 记者 于滈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