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老青岛人力车夫

来源:青报网-- 2014-06-04 16:41:57 字号:TT

    人力车是中国旧社会较为普遍的交通工具,据说是由一位美国教士柯卜在19世纪中叶发明,后来在日本试用,再后来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人力车也被叫做“洋车”或“东洋车”, 人力车在青岛出现的比较早。德国占领青岛后不久,人力车便从上海引进到青岛,成为当时青岛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大概在1900年左右,青岛的人力车已达一千多辆。

    随着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德国警察署为了更好的管理人力车夫,曾发布有关人力车夫身体、服装、车身要保持洁净等规章,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为此德国便设立了“人力车厂”,主要目的是为了收容车夫。车厂有4个大寝室,一室同时寄宿200人,寝室外有食堂、浴室、盥洗室自来水等设备,饮食方面,人力车夫自定,但是严禁食用大蒜、韭菜。车夫的服装是统一样式的,一律用浅黄色棉布制作的带黄色边沿的上下衣,服装和人力车一样是租来的。

    1915年,日本人在青岛开办“日轮公司”专门从事拉客人力车的制造,长达30年之久。到30年代初,青岛人力车逐渐形成规模,共有大小车行286家,中日经营各占一半,日本人经营的规模比较大,拥有有照人力车2000多辆,车夫5000多人。日本人对车夫剥削非常苛刻,车夫每天的收入,4月到9月的旺季,每天1元左右,而到了淡季,每天只有5、6角的收入,有时候分文不进,吃饭都成问题,还要交车租(车租每天是3角至3角5分)。再加上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加入竞争,人力车夫的生活非常困难。据1931年青岛社会调查局统计200户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1929年车夫每人每月的收入平均为28元3角8分,支出为33元7角6分,1930年的收入为27元3角6分,支出为29元7角1分。1936年被生活所困的5000名人力车夫上街游行示威,要求减少车租,增加车资。

    上世纪30年代,文人齐聚青岛,人力车夫被写进了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老舍的《骆驼祥子》。老舍的作品取材正式源自青岛的人力车夫,据说老舍在青岛时,经常在洋车夫扎堆的地方和车夫聊天,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及形态,这才有了活灵活现的祥子出现在世人面前。梁实秋在《忆青岛》中对人力车夫大加赞扬,“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计较车资,乘客下车一律付与一角,路程远则付两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所没有的的现象。”

    1946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要求三年内禁绝人力车载客,用公共汽车取代人力车,人力车的数量逐渐减少。但1947年前后,青岛的拉客人力车保持在3000至4000辆。人力车夫作为社会的底层,不仅要靠双腿奔跑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还要忍受压迫和剥削。美军进驻青岛,时常发生美军士兵欺压人力车夫的事件,1947年3月,一名车夫拉美国兵到达目的地后,美军士兵不给钱,车夫讨要,结果美国兵掏出刀子将车夫杀害,这一暴行引起了青岛市民的反美大游行。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