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淄博10月31日讯 昨天下午,“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全体记者来到淄博,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利民介绍,今年上半年,淄博市GDP增长7.4%;1—9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发展一体化中迈出了新步伐。
加快创新发展,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入做好“加减乘”促转调三篇文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做好加法,发展高端化、集群化产业。组织实施主导产业“铸链”提升工程,推进大规模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今年,全市共确定重点技改项目120项,技改总投资1000余亿元,力争到2017年对全市传统产业普遍改造一遍,到“十二五”末,40%的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传统产业浴火重生。
二是做好减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去年以来,我们坚决卡住新上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关停并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提前1年半完成中央、省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摸排316家能耗与排放大户(污染排放量占全市的80%,财政贡献率不到5%),逐一落实治理计划,实施强制性节能减排。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深化,全市各级党政和广大群众达成了高度共识,那就是不论经济下行形势多么严峻、困难多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决不能动摇。
三是做好乘法,培植新兴、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新医药、新信息、新装备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东岳膜材料、天璨高效无毒脱硝催化剂、金晶节能玻璃、派力迪废气处理装置、博润污泥处理装备、汉能太阳能光伏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形成淄博经济新的竞争优势。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3%,较年初提高0.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特色产业,推动淄博经济轻型化。顺利完成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中心挂牌企业达到338家,直接和间接融资总额达130亿元。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合作,成立了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着力打造“设计之城、创意之都”,积极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以淄博新区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教育卫生、园林绿化等城市现代化提升项目。200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200余项中心城区及全市统筹城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入480亿元。进一步明确区县驻地功能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建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以14个省、市级示范镇为重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高小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好“两区三村”建设。自2009年开始,整治改造建设面积2683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15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
二是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全省“两区一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我市既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次中心”城市,又是连接蓝黄“两区”和“一圈一带”融合发展的枢纽城市。为推进济淄一体化发展,我市高水平策划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态重大项目,加速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融合,不断提升淄博作为枢纽城市的功能。加快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综合交通体系和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体系,实现借力发展。充分利用省会城市教育、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资源富集的优势,畅通合作机制,推动我市转调创新。充分发挥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淄博保税物流中心等重要平台的辐射功能,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提升淄博的城市地位。
三是全面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交通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六纵十横一环”国省道为骨干、以县乡道为支架、以通村路为延伸的干支相连公路网络。城市设施承载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实施了引太入张调蓄工程、第二环保电厂、城区供暖热水管网等一批城市发展配套设施项目。
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名片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努力建设美丽淄博、生态淄博。
一是深入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抓手,着力抓好水和大气环境污染防治。集中对100家重点企业的水污染进行深度治理,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确保环境安全。
二是大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累计投入20多亿元,对淄河、沂河、孝妇河、猪龙河等8个水系、200余公里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达16座,改造雨污管网78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5.38%。依托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了太公湖、红莲湖等一批城市滨水景观。
三是优化城乡生态环境。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组织实施大型公园绿地建设、主干道绿化、河道水系绿化、四宝山区域绿化等一系列园林绿化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城市森林化、乡村园林化,巩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组织实施森林围城、荒山绿化、路域水系绿化、农田林网等大环境绿化。目前,全市林地面积发展到3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9%和4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6平方米。
注重民生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方面倾斜力度,前三季度,全市财政用于社保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住房保障的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8.9%,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44%。
一是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今年前8个月,新增城镇就业7.35万人,农村人口转移就业5.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1%。巩固提升覆盖城乡的全民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500元。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努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
二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民生工程。深入开展扶贫帮困工作。自去年开始,启动实施“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近10万户、约30万人整体脱贫目标,截至9月份,累计实施扶贫项目479个,总投资46.9亿元。扎实抓好棚户区改造工程。今年共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65个、12369套,已全部开工建设,我们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32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是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双500强”企业评议经济管理部门、人民群众评议民生服务部门“两个评议”,倒逼各级各部门提高效能、改进服务。完善“市民市长面对面”、“市长企业家面对面”、“市长人大代表面对面”等制度性安排,扎实解决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的意见与问题。实施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社区化服务“三大工程”,完善公共安全管理防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稳定督查考核“四大体系”,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记者 张进刚)
淄博市情
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全省东西部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枢纽,具有典型的组群式发展模式,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5个区,桓台、高青、沂源3个县和国家级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965平方公里,人口459.26万。淄博是山东省及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名城、新材料名都、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是全国首批科技兴市试点市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发展、实干和以项目建设为纲的工作思路,着眼增创老工业城市科学发展新优势,突出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1.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3.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15元、139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