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文旅频道> > 正文

美丽乡村|83岁非遗传承人胡维智 坚守棘洪滩草编技艺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王晓璐 2021-02-04 15:42:13 字号:A- A+

以前每到春节,许多人家里都有挂芦苇编的宗谱帘子祭奠祖先的传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芦苇帘逐渐消失在楼宇生活中,但编芦苇技艺却保留了下来。今年83岁高龄的胡维智,就是棘洪滩草编技艺传承人,数十年来,他和老伴坚守这门技艺,为了不让这项城阳区的非遗项目失传,他把手艺传给了二儿子。

精心挑选芦苇。

编织芦苇帘有上百年历史

作为一名芦苇帘编织技艺传承人,胡维智今年已经83岁高龄,据他介绍,赵家堰、毛家、徐家等社区是棘洪滩当地芦苇帘的集中产地,芦苇帘编织自清光绪年间传入,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期,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苇编制品逐渐被现代工业制品所取代,这项技艺只有极少数老人掌握。

编织芦苇帘的材料取自棘洪滩街道大大小小河塘水沟的芦苇,每年霜降,芦苇经霜一打,叶子掉了一大半,芦苇杆就更结实了,那时也是割芦苇的最好时机。胡维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棘洪滩草编工艺处于鼎盛期。当时几个沿河村庄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搞草编,居民们白天忙完农活晚上编织草帘、草席等,孩子们也要在晚饭后帮助编织,草编成了家家户户主要的增收副业。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帘子,胡维智和老伴欣喜不已。

制作销售只有三个多月时间

胡维智制作销售的芦苇帘共分为1.5米长、1.8米长、2米长等多种不同规格,顾客会根据家里房间大小进行购买。胡维智告诉记者,芦苇杆是秋天才收获的,从芦苇杆的收获到成品的制作、销售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霜降之后就开始去收割芦苇,收割阶段只需要五六天就可以了,一共就需要几百斤芦苇,制作需要近两个月时间,进入腊月就开始销售。”

走进位于城阳区棘洪滩街道赵家堰社区的胡维智家,他和老伴正在制作过年用的芦苇宗谱帘子。不同粗细的芦苇,逐一排列在扁担上,用编织球上的线绳间隔绑定,逐渐形成整幅的帘面,最后铡去毛边,整理成型,大约两天的时间,一幅一米半宽、两米多长的帘子就能制作完成。

胡维智的工艺是从祖父和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他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制作芦苇帘。“赚不赚钱是小事,关键是周边社区的人们需要在过年的时候有这个东西,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记忆中的春节元素。”胡维智说。

芦苇帘俗称“帘子”,是春节期间民间供奉家族谱系中堂所挂轴子的附着物。

利用骨节巧妙做精美图案

芦苇帘的编织大致分为选料、晒干、分类、编织几个步骤。原料挑选光滑、完整的细芦苇,编织工具有扁担、架子、线绳、编织球、铡刀等。编织时将细芦苇逐一排列在扁担上,用编织球上的线绳间隔绑定,逐渐形成整幅的帘面,最后铡去毛边,整理成型。

胡维智说,编织一幅芦苇帘不难,难的是利用芦苇的天然骨节和颜色对比织出富有自然风情特色的图案。老伴王同彩从嫁给胡维智那年开始,就跟着学会了芦苇帘编织,两人配合默契每个冬天都能完成几十幅芦苇帘。

随着芦苇帘编织技艺的日渐成熟,胡维智利用苇杆上的骨节巧妙地拚凑成烛台、蜡烛、“福”字等图案,自下而上拼出烛台、蜡烛、摇摆的火焰及顶部的菱形福字,整幅图案以燃着摇曳烛火的蜡烛为主体,上下连接紧密,浑然天成,十分生动形象。

胡家的编织手艺传到第五代

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如今,他已将技艺传授给了二儿子胡孝征,胡家的芦苇帘编织已经传到第五代。在赵家堰社区,与胡维智同龄或小一点的人几乎都会这门手艺,但是其他人已经不再从事编织工作,胡维智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还没扔下这门手艺的人。

胡维智介绍,刚进入腊月每天能卖出一两个芦苇帘,过了腊八节就能卖出三四个帘子了,等到小年每天就会卖出去十几个。

记者从胡维智所在的棘洪滩街道获悉,棘洪滩草编技艺目前是城阳区的非遗项目,正申报市级非遗项目。(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徐美中/文徐常青/图)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