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高考冲刺:抛绣球叠彩纸 妙招为学生减压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臧旭平 | 责任编辑:中石 2014-06-05 05:22:40 --字号:TT

    专题:2014山东高考变化

    爱心接力送准考证 家长翘首企盼...预测一下今年高考要出哪些新闻

    高考越来越近了,考生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昨天,记者在各高中学校采访发现,帮着高三学生减压,各学校有各学校的招儿:给学生发糖吃、教室里摆绿植、让学生抛“绣球”、高一高二学生给学长发“录取通知书”等。

      抛绣球说心里话减压

    青岛17中高三教学楼上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低头学习,而高三6班教室里却是另外一个场面,老师和学生们正在玩一个叫 “抛绣球”的游戏。“马上就要考试了,学生们心里肯定有压力,我们这个游戏就是为了帮学生们释放压力。”班主任刘洪鑫说,游戏规则是前一位同学把彩线绕在手指上,“红绣球”扔给最想与之说话的人,并对他(她)说一段心里话,后一位同学接住绣球后,也把彩线绕在手指,抛给另一位同学,依次传递下去。

    “绣球”在47名同学之间飞舞,一根根彩绳将同学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每根彩绳都包含了同学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每根彩绳都承载着同学间满满的祝福。同学们在活动中表达自我,感恩他人,为紧张的高三生活平添了一丝的轻松与喜悦。学生高瑞雪说:“一根彩线将全班同学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让同学们的心紧紧地靠在一起,让我们的友谊瞬间变得更加牢固。”学生王雅坤说:“这次活动使47颗心更加紧密,使同学们之间的误会得以消除,使欢乐得以传递,使感动得以蔓延。”

    当“绣球”全部传递完毕,学生将五彩绳剪成了47条手链,缠绕在自己的手腕上,沟通学生们心灵的“绣球”变成了他们的“幸运之环”,同学们举起手中的彩绳高呼口号,“六班必胜”,“我们的感情永远不会淡忘”,“我高考一定会成功”。

     学弟学妹发“通知书”

    “恭喜**考生,你已经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是一张很简陋的录取通知书,只是一张喜庆的彩纸叠成,上边的字也是手写的,但代表的是青岛15中高一、高二学生对高三学长们的美好祝愿。学校发动每一名高一、高二的学生给即将高考的学长、学姐写一张祝福卡,卡片上写下的是学生们浓浓的祝福和温情的提醒。记者看到祝福卡中不乏有颇具心思的创意,红色的自制录取通知书就是其中之一,“看到这个特别的录取通知书,我感觉挺温暖的,复习的焦虑一扫而光。”高三2班的肖萌萌说,自己肯定拿不到真正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但自己会尽最大努力去拿理想高校的通知书。

      老师给学生发糖吃

    走进青岛1中高三7班,教室里窗台上摆满了各种绿色植物,“我感觉绿色植物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同时也有舒缓压力的效果。”班主任张蕾说,绿植都是她从市场上买来的,希望能帮助学生减轻一下压力。“我感觉还好,不是很紧张。”学生赵阳说,进入高三以来班上的气氛非常好,班主任老师也对他们特别照顾,“张老师每天都给我们每个人发一颗糖,很甜,特别是大家一起吃的感觉更棒。”

    高三7班教室外楼廊的墙上贴了一棵很大的苹果树,随着高考临近,苹果树上的红色苹果越来越多,“苹果树和树上的红苹果都是我自己剪的。”张蕾说,班上有47名考生,她已经钉上去了47个苹果,“这些苹果代表了我们高三7班是一个整体,大家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好友。”张蕾说,红色的苹果也代表收获,高考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种收获,考生这么长时间来的辛苦付出,最后两天其实是很短暂的一瞬,考生只需要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不过我发现他们心都挺大的,没有非常紧张的。”张蕾说。(记者 臧旭平)

     相关新闻

    高考两天天气不错

    我市7日8日两天气温适宜 风力不大 7日早晨当心阵雨

    昨天,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我市7日8日两天以多云天气为主,温度适宜,适合考生考试。同时,海慈医院专家建议考生考试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少熬夜。

    据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介绍,7日到8日,我市南风3到4级。受海洋的调节,沿海地区最高气温24-25℃,内陆地区气温回升明显,最高气温28-31℃。沿海有轻雾或雾。7日早晨,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我市部分地区会出现雷阵雨天气,同时伴有雷电,雷雨时阵风7到8级。

    “总体来说,这两天的气温并不高,无恶劣天气,出现的阵雨时间非常短,考生不必担心。”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说。

    海慈医院养生专家介绍说,高考期间考生不宜过度滋补,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因为盲目地补充营养,不仅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还有可能引发肠胃不适,影响学生备考和临场发挥。

    学生可能出现由于高度紧张而导致的食欲下降,家长可以多准备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杂粮、豆类为主的主食。同时,还应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取:可选鱼、鸡肉、猪瘦肉、鸡蛋、牛奶、豆腐、豆浆等,尤其是鱼肉,提高大脑功效,增进记忆。

    很多考生习惯熬夜复习,临睡前可以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或者喝杯牛奶。若要提神,建议喝些淡茶。(记者 原野 通讯员 江敦双)

      人物

    青岛58中高三3班班主任孙登照:

    陪学生一起走过高考

    早报讯两天后就是高考了,最辛苦、压力最大的莫过于高三考生,而同样辛苦、同样承受着压力的要属高三班主任了。昨天,记者跟随青岛58中高三班主任孙登照,感受了班主任一天的辛苦。

       一直陪在学生身边

    早晨6点45分,很多人还没有起床,孙登照已经出现在了青岛58中的校园里,今年是他干班主任的第14个年头。“基本上是每三年轮一次高三班主任。”孙登照说,每年带高三他都会保持跟学生一样的作息时间,“孩子们有压力,有老师陪在身边能好一些。”孙登照到学校第一件事是到教室里转一圈,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埋头看书或者做卷子,偶尔有抬头的学生,孙登照会冲他们微微一笑,摸一摸他们的头,或者拍一拍他们的肩膀。“现在学生都在静悟,基本不需要班主任老师,但陪学生一起走过高考是58中的传统。”孙登照说,从三轮复习以来,他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0点下晚自习之后才离开学校。

    教室里走一圈之后,孙登照来到学校食堂吃早饭。记者采访的当天恰好是孙登照值班的时间,他不仅要巡视自己的班,还要巡视整个高三级部、查纪律、开班主任会、14名高三班主任一起分享各班学生的情绪、表现等,老师们还分享帮助学生减轻压力的小办法,给首次带高三的年轻教师出出主意。

     有几个学生让人揪心

    没有事的时候,孙登照不到教室里,而是站在教室外等学生找他,“我们静悟期间老师很少集中讲解,一般都是分层次自主复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抠一抠难题,成绩中游的学生则努力提高,成绩一般的考生则需要扎实基础。”站在教室外边的孙登照看着教室里的学生说,带了五六届高三学生,但每次高考前他还是有些紧张,“其实紧张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孙登照班上一共有48名考生,绝大部分考生正常发挥过一本线都没有问题,有五六个学生处在一本线边缘,“我紧张的就是他们五六个人。”

    跟记者聊天时,一名有些柔弱的女生走出教室,她脸色有些发白,“又胃疼了?要不你回宿舍躺一会儿吧。”孙登照说,这名女生原本肠胃就不太好,临近高考压力大了,她胃疼的频率也高了,“我跟她父母也聊过了,家长也有些担心,万一在考场上胃疼肯定会影响她的发挥。”孙登照说,这是需要他特殊照顾的学生,也是让他揪心的学生。

    一天下来,孙登照的工作不多,为学生讲解了几道物理题,给几名学生做了一下心理辅导,“你以什么心态去看待周围事物,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心情。”这是孙登照对一名学生说的,这名学生感觉学习效率低有些烦躁。(记者 臧旭平)

    15260名中考生报中职志愿 报名考生人数比去年增加2131人

    市教育局预计今年“3+4”录取线将蹿高

    早报讯 昨天,记者从市招办获悉,我市职业学校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全市共有15260人填报职业学校志愿,比去年增加了2131人。 报中职考生涨了16.2%

    市招办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市共有15260人填报市招办公布计划的职业学校志愿,比去年增加2131人,增幅16.2%。

    市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填报中职志愿考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是“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试点招生的吸引。去年我市作为全省首批试点“3+4”的三个城市之一,有3所学校的4个专业招收“3+4”计划,尽管该招生计划公布的时候中考已经结束,但最终的录取线还是超过了市教育局划定的普高线。考生和家长们看重的是考生3年中职毕业后,无需参加春季或者夏季高考,只需要通过本科高校的考核后,就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高校就读。去年参与试点的本科高校为青岛科技大学,试点的专业均为在本科一批招生的专业。

    今年我市扩大了“3+4”试点学校范围,6所中职学校的9个专业今年招收“3+4”考生。市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我市招生的“3+4”本科招生学校、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大幅度增加,吸引了考生和家长对“3+4”本科的关注,今年“3+4”本科报名火爆,填报 “3+4”本科志愿的考生有2856人,与招生计划之比平均为12.6:1,这一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高考本科一批。正是因为“3+4”报名的火爆,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曾预计今年“3+4”的录取线将蹿高。 就业火增加吸引力

    另外,近年来由于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业、升学渠道的不断拓宽,考生和家长对升学志愿的填报更加理性,报考考生逐年增多。据介绍,今年有1872人(含兼报考生,下同)填报“2+3”师范志愿,8940人填报五年制高职 (包含五年制高职和三二连读高职)志愿,9172人填报三年制中职技校志愿。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中职学校的平均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而一些工科专业甚至出现了多家企业争抢毕业生的情况。日前,一场校园招聘会在山东轻工工程学校举行,今年该校共有1200余名毕业生,而到场招聘的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岗位,平均一名学生有四个岗位抢。而在实习期间企业提供的工资最低2500元,实习期结束高的可达6000元以上,也是历年来最高的。在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前年新设的帆船专业,学生今年夏天才刚能顶岗实习,但要人的企业从去年就跟学校打招呼,要求学校提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个我们肯定不能答应企业。”校长牟善伟说,以往学校不敢得罪企业,担心企业不来学校要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我们要给学生挑好的就业单位。” (记者 臧旭平)

    生源下降带来高校生存危机

    中国教育在线4日发布的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在连续下降5年后首次出现反弹,达到939万人,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似乎得到缓解,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已经显现,高校必须未雨绸缪。

    报告显示:近几年来,全国高考生源急剧减少,其重要原因是学龄学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到2020年前后,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一个最低谷,然后稳步回升,但无法再回到上一高峰,人口的总体下降趋势是明显的。与此对照:在生源下降,招生人数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全国计划录取比例不断攀升,2013年达到76%,创历史新高。即便是高考生源大省河南,录取率也在5年间从42%攀升至78.2%。

    根据报告,多个省份包括山东、河南等生源大省近两三年都未能完成招生计划。而在全国各地,专科学校或者实行注册制,或是录取分数低至150分。

    “综合多项统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当学生与家长掌握了主动权,有了选择权,高校“卖文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这位专家的观察,高校不仅面临严峻的招生困境,录取后不报到现象也越来越严峻。很多高职高专的不报到率超过30%,一些地方本科不报到率超过10%。

    “一些地方院校收入结构当中学生学费收入占到30%至40%,一旦招不到足够学生,或者学生不报到,直接影响学校的基本收入,危及学校生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刘继安说。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同质化”的中国高校不得不思考并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与特色。陈志文认为,这实际是一件好事,高校只有办出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

    中国教育在线是中国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自2010年开始该机构连续发布关于高考的调查报告,涉及生源统计、加分政策、自主招生、异地高考等内容。

       持续“生源危机”倒逼高考改革

    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 应试型的评价体系亟待变脸

    2014年高考前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实现了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但直到2020年前后,我国18岁适龄人口总体趋势下降明显。在“生源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面前,改革已成为我国高校化“危”为“机”的必然选择。 全民择校: 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列举的一组数据形成鲜明的“剪刀差”: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快速下降,随后两年部分省市曾出现20%的大幅度下降,但近年下降幅度趋稳,今年开始反弹。伴随着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录取规模继续增长,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创新高达76%。

    “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正面临喜忧参半的尴尬局面。”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曾经“一席难求”的大学不断降低门槛,但仍难逃适龄人口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

    根据报告,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第8年下降,去年二三本招生计划均未完成;河南连续5年生源规模下降,高招计划已连续2年未完成;由于采取较为宽松的外来人口落户政策,广东高考规模连续14年基本保持增长,但仍多年未实现招生计划……从各地公布的数据看,“生源危机已蔓延至全国”。

    “‘生源危机’将给高校带来生存挑战。”陈志文说,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上大学变得容易了,学生与家长有了更多选择,也给高校带来直接的压力。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跟踪调查,近年来985高校悄然调减招生计划,以确保生源质量;地处偏远地区的211高校以及一些农林院校无人问津,不得不再三征集志愿。

    高等教育已从“卖方市场”完全转入“买方市场”。报告预测:“上大学更容易”的现实将会加剧“全民择校”的心理,使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转型发展: “应用技术型”势在必行

    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 《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有67所院校、307种本科招生专业。其中,62所院校开设有英语专业,紧居其后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分别有57、53、51、49、49所本科院校开设。

    从《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引述的湖北省高校专业设置现状不难看出,饱受诟病的高校“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缺乏特色与定位是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普遍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刘继安通过对中国大学财政结构的研究指出,中国多数地方省属院校收入的三成至四成来自学费,生源依赖性很强。没有特色和品牌,恐怕难以为继!

    针对这一问题,报告也阐释了关于“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国家战略部署。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报告进一步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佐证了这一国家战略的正确,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

    陈志文说,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仅是增强高校内生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成才观念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并稳定今后一段时期的高等教育生源。 阴盛阳衰: “应试型”评价将变脸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背景下,高校却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相反情况。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女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男生;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

    “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状元’增多的现象背后,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出当前考试招生的问题。”陈志文说,当前应试型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细心认真不出错,这些往往更适合女性应试者。

    针对此现象,报告专章论述了高考评价体系和招录模式的改革,这无疑也是高考改革最核心也最敏感的环节。

    今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明确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将于年内出台,包括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截至目前,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表态,改革方案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完善中。但报告根据各地的改革动态作出一些梳理和预判。如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统一注册入学。

    不能再出口入口一边儿宽

    4日发布的 《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学龄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整体下降的国情与高招录取率持续攀升形成反差,中国大学要收紧“出口”、提升质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站稳脚跟。

    经历30多年的恢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世纪之交高校扩招以来,曾被比拟为“万人挤独木桥”的高考逐渐从“严进”变为“宽进”,2013年76%的全国高考录取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的质量监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写照。“混文凭”、学历“搀水”、高分低能等现象日益增多,也使高校信誉严重受损,高等教育质量饱受诟病。

    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伴随着适龄人口波谷所带来的“生源短缺”,家长和考生的“择校”优势日趋明显,“考取了不报到”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部分高校正在连年遭遇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学费收入难以维持运转的“生存危机”。再不把学校的质量声誉提升上去,这些高校恐怕都难以为继!这绝非危言耸听。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学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大学把质量当作生命线,较高比例的淘汰率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警醒和鞭策,也是学校在激烈竞争中对自身品牌的维护与保障。

    对于中国高校而言,在继续贡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必须加紧应对“生源危机”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让合格的、市场认可的毕业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