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 > 正文

厉害了!山东新增两位院士 全来自青岛

来源:中国工程院网站/大众网 作者: | 责任编辑: 2017-11-27 13:58:54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山东有2位,全部来自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当选农业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名单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

李华军简历

姓名:李华军

职称:教授

职务:副校长专业: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所在系(所、中心):海洋工程系

主要学历:

1978.09-1982.07:山东工业大学(已并入山东大学)动力机械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3.08-1986.07: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97.04-2001.03: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海岸海洋工程研究室获工学博士学位。

学术经历:

1993.12-1995.12:中国海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副教授。1995.12-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教授。1997.04-2001.03: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Fellow。1997.12-1998.12:美国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海洋工程系访问学者。2006.02-2009.02:中国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海洋工程环境、结构及防灾

从播种机厂技术员到院士

李华军是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今年初,科技日报曾发表《李华军:与“蛟龙”搏斗30年》一文,介绍了成长经历,以及科研成就。

文中说,谁也没想到,一个县播种机厂的技术员可以成长为专业领域内的顶级高手,只有时代可以诠释一切。

1977年冬,高考恢复。16岁的农家子弟李华军考入了山东工学院,因为从小喜欢鼓捣各类机械设备而填报了动力机械专业。

这是关键性的一步。因为对16岁的年轻人来说,性格尚未定型,正规的大学教育可以塑造他们求学上进的性格,也可以帮助他们打开另一个未知世界。

1982年大学毕业,李华军被分配至东营市广饶县播种机厂成了一名技术员。每天跑车间、修机器,在积累一线生产经验的同时,他深刻体会到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作为一个怀有家国情怀的年轻人,是不是需要干点什么?

一年后,李华军最终决定走出去——他考取了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的研究生,从此与海洋结缘,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1986年硕士毕业,李华军申请到了部队,被分配至海军潜艇学院,从事潜艇科研工作。在潜艇学院工作期间,李华军两度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参与了三种型号潜艇的研发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潜艇在跟踪定位方面存在误差大、时间长等技术瓶颈,既影响目标识别,也不利于自我隐蔽。

善于动脑、动手的李华军抽空就琢磨,一遍遍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依靠纯方位的被动跟踪定位技术,大幅提高了精度和反应速度。1989年,该成果获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次“牛刀小试”的经历增强了年轻科研人的信心,这在之后李华军还参与了三种型号的潜艇研发工作,并在五年后再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李华军来到海大,成为副教授。2000年,他带领团队攻关了“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的采油平台过度振动现象。

目前,李华军已将眼光瞄向了深远海。

李华军说:“目前我们国家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尽快走向深远海。”

包振民简历

姓名: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院长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1997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得水产养殖学博士学位

1999年赴美国A&T大学做IBT访问学者。

获政府特殊津贴荣誉称号,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青岛市劳动模范。

研究领域: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

青岛人爱吃的扇贝有他的功劳

包振民是“土生土长”的海大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博士学位。

让包振民一举成名的则是青岛人爱吃的扇贝。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扇贝养殖业暴发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害,一度成为制约我国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大难题”。于是培育高产抗病良种的工作就被国家提上了日程,包振民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积极地投入到破解这一难题的研发中。

包振民主要针对黄、渤海区普遍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研究,并在扇贝的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创建了以BLUP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

十年磨一剑,2006年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通过了农业部的新品种审定。

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强、壳色鲜红、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一经推出,就赢得了水产养殖户的喜爱,并先后于2005年、2007年、2008年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后,包振民又带领团队培育出了“蓬莱红”的升级版“蓬莱红2号”。

在一代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扇贝产量逐年增加,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包振民说:“这也是令我们育种人员感到欣慰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给中国老百姓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蛋白质。”

青岛到底有多少院士?

近年来,青岛引进的两院院士逐年增多,驻扎在科研院所、高校、院士港、院士工作站的院士们,为青岛的科技创新积蓄了强大能量,是青岛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今年5月2日,青岛日报曾对本市引进院士情况进行梳理,试图为青岛院士画一个“全家福”。

按照当时的统计数据,青岛市拥有常驻院士、外聘院士以及通过院士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进的院士总数达106人。

院士们所从事的专业涉及电子学、地质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等近20个领域。涉海院士占全国70%。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4家,有效运行46家,在站院士53名。

当时位于李沧区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已有袁隆平、王玉田、周寿桓等33位院士签订合作协议。

而据11月23日最新消息,青岛国际院士港已与75名海内外院士成功签订引进协议。

对比来看,仅院士港就比5月份增加42位院士,即便其他单位院士数量保持不变,算上今天新增的两名院士,青岛市拥有常驻院士、外聘院士以及通过院士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进的院士总数就已经达到150人(粗略统计)。

院士,

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

最高的荣誉称号。

一个城市拥有的院士群体,

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智力宝库,

也是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坚强基石。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