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凌晨4点40分,大田车辆段,压道车准时出发,开启了青岛地铁11号线的新一天。为确保安全,运营地铁线路每天都会开行一列不载客的列车进入正线,以排除前夜施工检修所留下的隐患。进入开通筹备最后阶段的11号线,各项工作都已按照正常开通运营标准进行。坚守在即墨大田与11号线上的运营人们,正摩拳擦掌,进行着最后的冲刺。青岛新闻网特别推出“凌晨4点的地铁”系列报道,为您讲述地铁11号线运营筹备的幕后故事。
(记者 孙志文 通讯员 姜岭君)
时光回退到2017年年初,即墨大田车辆段寒风呼啸,温度逼近零下10摄氏度。“喂,喂,听得见吗?能不能让你们的人先去其他库,这边要安设备不能有粉尘,听得见吗?”嘈杂的施工环境里,一个蓝色的身影冲着手机大声喊着。此起彼伏的电钻声中,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此时因为温度太低手机关机了。
“又关机了,暖和会儿吧。”蓝色身影把手机放进兜里,一仰脖子,赶紧把外套拉链拉到最顶端。这个蓝色的身影就是江大海,是青岛地铁运营分公司车辆部设备11车间的员工。彼时的他正在即墨大田刺骨的寒风中跟进车辆段设备安装。
“我们都是背包客”
大田车辆段距离鳌山湾海域的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然而面朝大海的这里却并非想象中的春暖花开。回忆起11号线车辆段筹备期间,江大海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田冬天的风:“这边离海很近,本来就风大,周围山坡上都是风力发电机,一到冬天真的是寒风刺骨,不光吹得脸疼,站都站不稳。”
早在2015年初,江大海所在的车辆部便开始了11号线相关合同与设计联络工作,通过不断沟通、协调,推进工作进程。2016年9月,大田车辆段第一批起重机设备到货,运营人员便开始了现场参建工作。
“11号线车辆段筹备期间,因为交通很不方便,来回路上坐公交的时间加起来得3个小时,住在市区的同事时间就更长了,所以我们包里都装着水、图纸、工具、笔记本电脑等全部家当,个个都是背包客,随时都能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江大海打趣道。
因为耗费在路上的时间较多,江大海和同事们经常在公交车上整理工作日志、台账等资料。“来参建的同事们,早上5点多起来赶公交,晚上到家就已经八九点了,路上的时间就得好好利用。”江大海说。“现在食堂、班车、地铁都有了,条件好多了,各种工作也步入正轨了,大家都期待着11号线早日开通。”江大海说道。
“夏天变成小泥人”
除了江大海所在的设备11车间,车辆部检修11车间的同事也同样开展着参建工作。2015年初,检修车间的相关技术人员便开始了电客车相关设计联络工作。
2017年初,首列电客车到达大田车辆段,仇文杰与同事们开始了电客车的开箱检查、查线核图、PAC预验收、各项调试等工作。“PAC预验收关系着日后电客车运行状态,必须仔细、全面检查每个项目,每辆车大约要查近400个小项目。”仇文杰说。
据了解,11号线的电客车与2、3号线不同,运营环境包含户外高架、隧道、地下线路,速度为120公里每小时,列车牵引、制动等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检修频率、作业流程方面都会发生改变。“我们技术组的同事牵头,几乎相当于重新梳理了所有的检修规程和作业管理规定。根据目前运营线路的经验,学习外地高架线路的相关做法,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修改,2017年就编制、修订了17部规章与指导书。”
回忆起筹备期间的工作,仇文杰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潮湿与闷热。大田车辆段因为靠海,夏季的热表现为湿热、闷热,这让出生在内陆省份的仇文杰很不适应。“下地沟检修车底的时候最难受,不一会就湿透了,身上黏黏的。再加上当时库房内还在施工,粉尘就黏到身上,作业完出来就都成了小泥人。”
由夏到冬,由冬至春,从背包客、小泥人,到现阶段为11号线顺利试运营而冲击,江大海、仇文杰以及车辆部11车间的全体同事坚守着、克服着,也见证着11号线的成长。据统计,车辆部目前已结束现阶段所有到段24列电客车的预验收及3000公里测试;完成起重机、立体仓储、轮对故障检测系统、洗车机、不落轮镟床等130余项设备的安装跟进、调试工作,人员基本到位,进行着最后的人机磨合与班组建设工作。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