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青科大一号”卫星月底前将飞天 5天扫遍地球

2018-04-21 06:45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昨天上午,“青科大一号”卫星冠名仪式暨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举行,这也是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据悉“青科大一号”卫星将于4月下旬择机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今后青科大三号、五号和七号卫星也将会陆续上天。

青科大签署一揽子协议

在昨天的命名仪式上,青岛科技大学先后与高密市政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曙光国际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潍坊恩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管理中心签订“青科大一号”卫星数据使用战略合作协议。

青科大校长马连湘表示,“青科大一号”即将发射升空,标志着青岛科技大学在大数据政产学研融合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青岛科技大学近年来不断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形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方向,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依托卫星建大数据学院

据校长马连湘介绍,学校将以“青科大一号”卫星为依托,重点在三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大数据学院,通过建立卫星接收基站和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对卫星数据的接收、存储、处理、分发,为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数据资源,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大数据系统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可视化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目前大数据学院已经成立,今年将会招收首批学生。

卫星的发射可以汇聚大数据人才,瞄准数字技术前沿,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图形图像、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推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还可以服务大数据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筑环境大数据、化工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海洋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大数据群”,精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克正表示,青岛科技大学将在高密校区建设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和卫星数据地面处理中心。学校将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校企合作课程,邀请相关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拓展大数据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批量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学校将组织具有相关领域研究经验的教师与珠海欧比特公司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促进科研成果深度转化,争取在一些关键技术、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取得突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学院将逐步形成省内、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大数据政产学研基地。

卫星数据助力城市管理

“这次我们发射的卫星更加精确,分辨率能够达到0.9米。”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科技大学大数据学院名誉院长颜军博士在报告中提到。他说,卫星大数据可为我国农业生产指导、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决策服务等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支持,使农业遥感从宏观决策走向综合应用,可满足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多重需要。

卫星大数据服务领域细化将从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政务管理、舆情服务等方方面面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在环境保护方面,卫星大数据可以提供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通过卫星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能辨别出一条河流是否污染、眼皮子底下的‘绿色’是否为人工刷漆伪装的、铺设的草坪是不是纯天然植被。”颜军说,在城市管理方面,它能辨别出马路上行驶的每一辆车,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和打造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

卫星大数据可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体系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城区资源数据化、公共数据共享化、政府治理智慧化、民生服务便捷化、数据产业创新化,推动大数据理论研究、数据共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共同发展。(记者 王世锋 通讯员 李鲲鹏)

同城报道:“青科大一号”卫星:5天“扫遍”地球

青岛日报讯 昨日,在“青科大一号”卫星冠名仪式上,青岛科技大学和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单位,分别以卫星使用者和制造者的身份,详细解读了高等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创造的时代价值。

65公斤级,高校中的“大块头”

近年来,高校自主研发或冠名发射卫星的事例并不鲜见。但与“青科大一号”卫星相比,多数都是50公斤级的小型卫星或不足1公斤的“皮卫星”。65公斤级的“青科大一号”虽然也属于轻质卫星,但在高校卫星中算是“大块头”了,而且在分辨率、运行周期等方面功能性非常强。

据了解,研发制造“青科大一号”的欧比特公司是我国人脸识别与智能图像分析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头羊”,也是卫星星座运营及卫星大数据应用的领航者。欧比特董事长颜军介绍,4月底发射升空的卫星是一个“卫星星座”,共计5颗微纳卫星,包括1颗光学卫星和4颗高光谱卫星,其中01号高光谱卫星被命名为“青科大一号”。但在实际应用中,青科大可使用全部卫星星座的数据。

5颗卫星以98度倾角,在距离地球500公里外的太空轨道运行,每90分钟就可围绕地球转一圈。在这个卫星星座中,光学卫星携带“亚米级”的光学相机,即在500公里高空可以清晰拍摄地球上0.9米范围内的图像,还可以定点进行120秒的录像,以便事后对该地区进行数据分析和动态观测。4颗高光谱卫星幅宽150公里,5天就可以把全球覆盖扫描一遍,对于特定地区可以每天进行多遍扫描,该卫星星座每年将产生大数据约7000TB。

青科大将卫星数据当学科发展

“我们是第一次与高校合作,将卫星数据当做一个学科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概也是第一次。”颜军说,目前卫星研制已不是难题,如何进行卫星数据应用才是关键。作为山东老乡,他和青科大此前多有交流与合作,也一直在探讨大数据的应用问题,“对于企业来讲,需要有高校院所等专业机构来参与研发和针对数据的分析、应用。”

青科大自2016年就开始了大数据方向的人才培养尝试。去年10月,青科大成立大数据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为支撑学科,与高分子材料、化工、机械、自动化、经管等众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重点针对卫星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展开研究与创新。青科大党委书记、校长马连湘表示,青科大已形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方向,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欧比特公司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上存在高度契合。

青科大副校长、大数据学院院长陈克正介绍,“青科大一号”的发射、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4月底卫星升空,5月启动建设数据接收的基站和数据处理中心,6月开工建设联合数据开发实验室。该联合实验室近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000万元。

下半年还有三颗卫星上天

即将升空的“青科大一号”以及即将入列的“青科大三号”“青科大五号”“青科大七号”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它们是大数据人才汇聚的平台,也将为产业服务构建“大数据群”。

马连湘表示,学校以“青科大一号”卫星为依托,将努力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大数据系统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可视化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陈克正告诉记者,未来3年—5年,国家至少需要180万大数据专业人才,但目前可确保供应的仅有30万左右,我省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人才缺口都很大。大数据学院要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需要数据源和“实景演练”。通过对卫星数据的接收、存储、处理、分发,可为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可瞄准数字技术前沿,引育一批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图形图像、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可以想见未来的一个个场景:卫星每两天对某地的农作物进行一次观测,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可远程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是否有病虫灾害的发生;它可以监测到一条河流是否污染;也可以辨别出马路上行驶的每一辆车……

相关链接

这六所高校曾

发射卫星上天

清华大学:

清华一号、纳星2号、紫荆1号、紫荆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

紫丁香2号、紫丁香1号等六颗小卫星

浙江大学:

皮星一号A、皮星二号

国防科技大学:

由6颗卫星组成的集群卫星“天拓三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巡一号

南京理工大学:

南理工一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