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集成电路企业,打造国家级设计服务平台,培育全产业链
青岛高新区的“芯”谋略
信息化时代,“芯片”相伴而生。这种被喻为“工业粮食”和整机设备“心脏”的核心产品,在人们每一次点击鼠标、敲打键盘,甚至每一次拨打电话、调换电视频道的使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我国在高端芯片研发和制造领域,却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4月份,美国禁售令导致的“中兴危机”再一次加剧了国人对“中国芯”的担忧。
在青岛高新区,芯片全产业链布局正在展开。
■青岛高新区航天微电子产业园综合生产楼。任晓萌 摄
“芯”机遇:集成电路产业备受关注
谈及最近的“中兴危机”,青岛赛瑞达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立禄在担忧的同时,也为集成电路行业全民关注而感到一丝振奋。“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受到关注和重视太少了,虽然是以这样一种危机形势为契机,但是关注度的提升,势必会带动国内该行业的发展。”
宋立禄告诉记者,一般意义上讲,“芯片”与集成电路等同,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小小的一块集成电路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原件及布线集中在一小块半导体硅晶片上,并焊接封装起来,使得电子产品微型化,同时提高可靠性,降低功耗和成本。”
在工业底蕴深厚的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资历尚浅。“包括各种时代背景、市场选择、行业发展大环境影响,历史上青岛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多有受限。不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早已开始布局。”宋立禄说。
在位于高新区科创慧谷的若贝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吴国盛和他的研发团队们对外发布了一款8位256核心动态可重构芯片,这是中国首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适应芯片。“这款自适应芯片具备高速动态可重构、可避开损坏单元重配置等特点,目前芯片已经在中芯国际和台积电工艺线上成功流片。”吴国盛说。这一新突破,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芯片设计行业烧钱,流片费用动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相较互联网创业来说周期长、见效慢,国内初创企业少得可怜。”说起集成电路行业,吴国盛坦言芯片设计创业难度巨大,但在他看来,日积月累的沉淀是制胜的关键,沉心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刻不容缓。
“芯”布局:多点发力打造全产业链
除了芯片设计领域的若贝电子,青岛高新区早已在芯片全产业链上有所布局。嘉星晶电、汉源微电子、航天微电子、赛瑞达、鼎信……目前高新区聚集了约20家企业,多方面“开花结果”,这些引进或自主培育的企业,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包括芯片设计、材料加工、装备制造、应用开发在内的芯片全产业链雏形。
在原材料配套端,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国内蓝宝石衬底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在装备制造端,青岛赛瑞达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对晶片进行扩散、氧化、退火、合金等工艺的专用计算机控制扩散炉、PECVD、LPCVD、烧结炉,参与了航空航天、神舟飞船系列、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应用开发端,青岛汉源微电子有限公司从事高端传感器和MCM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等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先后研发出加速度传感器、定向传感器、惯性导航系统,应用在石油勘探、航天航空、军工领域……
“通过空间布局、产业集聚、人才吸引、平台搭建,高新区着手培育不断发展的‘红岛芯’。”高新区信息技术事业部副部长孙鑫说。投资大、人才缺、周期长……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高新区先后出台了专项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支持,“一事一议”解决企业引进及发展难题。“目前新一轮政策正在制定中,届时将把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凸显单列,形成高新区独有的政策优势。”
“芯”未来:园区平台实现聚集效应
在产业链初步形成的同时,高新区加速集成电路园区及平台建设,旨在为企业提供优越的产业环境和研发应用载体,推进企业集聚发展。
据孙鑫介绍,高新区的“中国芯”大厦目前建设完成,作为国家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平台、CSIP青岛研究院及“双创”平台引进项目的重要载体,正式启用后将集聚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和培训等企业约30家入驻。即将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平台,预计5年内吸引不少于50家集成电路优质企业落户,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每年孵化集成电路产业相关团队不低于10个。
除此之外,占地144亩的青岛航天微电子产业园已经拔地而起,涉及信号调理集成器件、电源与电源管理集成器件、功率与驱动集成器件、系统集成(含传感器)四大专业技术板块,具备10万只军品、20万只民品、50万只IGBT的年生产能力。而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1亿元建设的通讯科技产业园,目前步入试运营阶段,将从事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及集中抄表系统产品、总线芯片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同时,高新区青软实训已与山东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聊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共建专业,累计为集成电路行业输送了3000余名工程师,遍布台积电、美光半导体、紫光国芯、联发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在线教育实践平台青岛平台也即将建设,可提供人才方面的培训。
谈及未来发展,孙鑫表示,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设立了自己的“小目标”:争取到2021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成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高地。(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记者 任晓萌 通讯员 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