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俄罗斯的学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学习国学。
青岛新闻网6月17日讯(记者 陈志伟)“你好”,“你好”……日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录播教室内,伴随着中、俄不同语言的简单而热情的问候,俄罗斯彼尔姆市师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清晰地出现在教室内大屏幕上。课堂上,彼尔姆市第二中学小学部的老师为双方的孩子同上俄文课。
在太行山路小学,这种“国际同步课堂”每周都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面对面的和俄罗斯、澳大利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你教我俄罗斯的人文地理知识,我教你中国的国学,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与国外学生进行文化、语言交流的平台,也使同学们对国外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与俄罗斯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只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教育新名片的一个缩影。
新区成立短短四年,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份“成绩单”: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达162亿元,是2014年之前20年投入的总和;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38所,是2014年之前10年建设的总和。
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初中开放式图书馆。
最美建筑,学校成为靓丽风景
清一色的欧式建筑、干净整洁的校园、崭新的教室和餐厅、宽阔的操场……这是记者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的第一印象。
这所按照高标准建成的现代化的学校,目光所及处处都是新景象,与周边村庄老旧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该片区“最美的建筑”。“仅仅在两年多之前,这里还只是一所村小,新建成的弘德学校2016年8月才正式投入使用。”校长徐玉红说。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这种“最美的建筑”近几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着。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构建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西海岸方案”。
据了解,为了提升学校品质,新区出台《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设标准》,城乡学校校舍、装备一个标准统一配置,新建学校突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被动房技术、教室新风系统、地下停车场、楼间连廊成为“标准配置”,村级小学实现“华丽转身”。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青岛西海岸便有43项教育重点工程“挂图作战”,以领先全市、高于全省的标准建成朝阳小学、青草河小学、石雀滩幼儿园等12所学校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330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760个。开工建设海王路初中等16所学校幼儿园,完成1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改扩建48处中小学标准化食堂。目前,新区建成117所标准化食堂,惠及10万中小学生。
凤凰岛小学的学生在上体育课。
“县管校聘”,师资队伍“动”起来
2016年考入新区教师队伍的郭秀娥,入职第一年在城区海之韵小学顶岗实训,学到了很多教学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今年九月,带着收获她来到新区最偏远乡镇海青镇中心小学任职,从城市到乡村,郭秀娥在新的岗位上开始了执教生涯。
郭秀娥这样的城乡学校间流动,在新区并不罕见。开发区实验初中与育才中学,在师资交流培训方面,已形成一整套体系。“育才中学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刚建立的时候各方面力量都比较薄弱,我们与实验初中建立了干部、师资培养一体化机制,第一年就双向交流了16名教师。还建立了每两周一期的常规培训制度,到目前已经举办了36期。10多名副校长以上干部通过培训交流充实到了育才中学以及新区其他薄弱学校。”实验初中校长兼育才中学党支部书记李素香介绍。
如今,育才中学从刚建立时的被“拉着手快速跑”、“肩并肩一起跑”,已经发展到“个性化加速跑”的阶段,不仅成功科学移植了实验初中先进“完美教育”,更成为一所设施完备、师资雄厚、个性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2015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优质师资在不同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动”起来。像郭秀娥一样,一批年轻优秀的骨干教师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返岗实践”三段式培训等方式,将城区的教学经验带到乡村,也有一批学校通过结对定向帮扶实现了共同发展,推进乡村学校、新建学校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新区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瑞泳介绍:“‘县管校聘’最大的优势就是打通了城乡师资交流的体制机制壁垒。原来教师队伍的编制放在学校里,即使偏远学校存在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也无法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县管校聘’打破学校编制禁锢,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既看编制更重实际,对偏远学校实施岗位倾斜,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促进了城乡优质师资力量的有序流动。”
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学院在西海岸新区设立。
融入海洋,特色教育现雏形
这个向海而生的这个国家级新区,在海洋经济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打造海洋教育新名片——从幼儿园开始。
“渔民为什么要在晚上出去打鱼,而不是白天?”“跨海大桥的柱子泡在海水里,会不会损坏?”日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孩子们提出的这些与海洋有关的问题连记者都大吃一惊。原来,这里的孩子们对海洋的认知,早已超过了仅仅认识一般的海洋生物的阶段,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
“青岛西海岸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置了系统的海洋主题课程,既包括海洋自然资源,又包括人文资源。比如每学期的第一节海洋课,我们会请来当地的老渔民给我们讲述海边的故事,也会依托当地船厂较多的优势,请来技术人员宏观上讲述船只是怎样建造的等等,用这些身边实实在在的的人和事,让孩子们学习海洋知识。”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邵瑜说,第一阶段我们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和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海洋知识,第二阶段让孩子们动手制作简单的贝壳标本等,第三阶段会开展“欢乐渔村行”等探访性活动,让孩子们参与调查,提出自己的问题形成逻辑,在老师和家长的参与下解答并学习。这些系统的海洋主题课程的设置,都是基于本地海洋文化,以热爱家乡为感情线索,激发培养孩子们的海洋意识。
据邵瑜介绍,从2010年开始,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便开始探索开展海洋主题课程教育,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获批,孩子们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我们经常带孩子们到明月海藻科技馆、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被动房中心、海军公园等科普基地去学习,之前根本没有这些条件。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学习到更多的海洋知识,而且可以从小就加强国防教育。”
据了解,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购买服务补充特色课程教师350人,在全区巡回走教。目前,新区15所学校创建为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8所学校创建为青岛市帆船特色学校,创建为全国海洋教育基地。
其中,海洋教育渗透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教学中,注重海洋教育序列化、系列化,开发了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国防、海洋环保、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126门海洋教育学校课程,为1至8年级学生免费提供海洋教育教材,形成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依托,校本课程为抓手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
新区教育早已着眼于如何让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质量不断提高,正在在向全国推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优三美”的“西海岸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