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解码鳌山卫白庙芋头传奇 15元一斤问鼎“第一芋头”

2018-06-28 15:47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入夏,植物快速生长,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让最质朴的农人们如获至宝。随着母亲河的水系延展的方向,记者再次踏上大沽河农产品之旅。6月26日,在一场蒙蒙细雨中,记者来到即墨鳌山卫的田间地头,解码一段属于白庙芋头的传奇。在“全国第一价”背后,是乡亲们对品质的坚守,是农业合作社走出的活路子,是十几年来对品牌的呵护。一方水土,一种产物,有着独特基因的白庙芋头,正创造着更广阔的未来。

独特水土孕育白庙芋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着独一无二的“特产”,作为远近闻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庙芋头在青岛几乎是家喻户晓。细密斜织的夏雨中,鳌山卫街道西部的白庙山区满目清新,群山起伏连绵,翠林层层叠叠,一片片芋头地,就位于山岭的“沙窝”里。

“清明刚种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好了。现在田间管理主要就是看看有没有红蜘蛛病,你看着叶子后面,如果有红蜘蛛,过不了多久,整个叶片就发白了。”跟着孙家白庙村的芋头种植大户江崇美蹲在田间地垄上,旺盛生长的植株已经长出30多厘米高。芋头是半年生,一年一季,到中秋节前,这里就将收获著名的白庙芋头。“种芋头的地方很多,但白庙芋头就是独一份,一尝就能尝出来。曾经有外地人拿着我们白庙芋头去外地种,结果种出来也不是一个味儿。我们这里是沙质土,山属于崂山山系,水也不一样。”江崇美说。

相传,白庙芋头种植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2009年,白庙芋头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2010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即墨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得天独厚的崂山天然山泉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壤土质使白庙地区所产芋头个大肉白,品质优良,成为别具风味的无公害农产品。

创建合作社开启产业化之路

软糯香滑的口感、清新的芋头香味,将煮熟的芋头轻轻剥开咬一口,那热乎乎的幸福滋味便直抵内心。十几年前,芋头虽然好吃,却卖不上高价。2007年,时任村书记的江崇美带领村民成立了白庙芋头专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芋头不像其他的经济作物,如果没有开放政策,老百姓靠种芋头只能解决温饱,难以摆脱贫困。我们的合作社,可以说是全青岛最早的一批农业合作社。”江崇美说,合作社成立后,吸纳社员家庭从孙家白庙村的141户,逐步发展到南邱家白庙、姜家白庙、东邱家白庙、马家白庙等几个村的5000户,参与村民涉及鳌山卫、龙泉、龙山三个乡镇、街道办。目前,青岛白庙芋头专业生产合作社的芋头种植面积达8500亩,带动了周边村庄村民创收致富。同时,合作社也成为即墨区首家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农产品合作社。

15元一斤问鼎“第一芋头”

“没到过芋头地的人,还以为这是荷叶呢,你看就这一亩地,一年就能收入3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农产品来说,已经是很难得了,而且芋头的田间管理并不复杂,对于农户来说,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了。”江崇美说。

虽然白庙芋头品质优良,但也是通过一步步的经营才走到今天。合作社成立之初,白庙芋头每斤的价格只能卖到1.5元到2元,这还是标准的装箱芋头,其他芋头的价格更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合作社运作后,白庙芋头的身价就开始走高。这些年来,芋头的价格呈阶梯式增长,近三四年,标准装箱芋头的价格稳定在每斤15元左右。“现在沂蒙、潍坊以及青岛的平度、莱西都种芋头,但是外地的这些芋头最多卖到四五元一斤。非常有名的荔浦芋头,还有着乾隆和刘罗锅的历史典故,超市的价格每斤12元。我们的芋头不仅品质好,从价格上来说也是‘第一芋头’,卖出了‘全国第一价’。”江崇美说。

品牌推广是白庙芋头的关键

回顾这一路的发展历程,江崇美一直把“品牌”二字挂在嘴边。这些年来,江崇美和合作社的农户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芋头品牌化推广之路。白庙山区交通闭塞,往外运输并不方便。2006年,江崇美辗转联系上媒体,通过媒体报道,很多青岛市民开始了解即墨的白庙芋头,不断打来电话,让江崇美开始了解宣传推广的力量。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宣传白庙芋头,江崇美开始到各地参加农产品展会,到上海、杭州等地宣传推广。通过这些展会和持续不断的媒体宣传,白庙芋头的名声越来越响。用江崇美的话说,“白庙芋头不愁卖”,芋头都是以礼盒的形式装箱运往全国各地,重点供应青岛及北京、上海的大超市。

作为几十年的芋头种植户,江崇美和村民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由于芋头种植历史很长,对于病菌的控制要求更高,需要更好的技术来帮助。此外,在标准芋头卖出高价的同时,还有近一半的芋头属于次品芋头,虽然口味上没有差异,但因为个头小,价格和其他普通芋头没有差别,如果能做好这部分芋头的深加工,白庙芋头将迎来新的辉煌。(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马晓婷 摄影 宋新华)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是新思路新力量曾经,渴望新世界的人们远离乡村,如今,人们又奔向乡村,因为那里藏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安静地看乡村,看农业,即便那是自己的故乡。

在一次次走进地头,走入乡村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乡村更需要的是从内到外的改变。不注重农业的乡村发展,是不负责任的发展。科技兴农,新思路激活农业,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位的智力投入。在农村,有许多像江崇美这样的领头人,他们了解乡村,了解土地,了解农产品,但也受限于农村环境,尤其是很多名优农产品,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如果每个名优农产品都能有一对一的智力支持,我们的农业格局,将截然不同。

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每一种大自然的馈赠也都是无法替代的。乡村是每个人的乡村,但归根结底是村民的乡村。发展乡村,根在农业,如何反哺,迫在眉睫。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