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头条新闻> > 正文

青岛全面盘活城建资源 五年后累计棚改近10万户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朱颖 | 责任编辑: 2018-07-05 21:40:36

青岛新闻网7月5日讯(记者 朱颖)今天下午,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发布《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建设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方案提到,青岛要全面盘活城建资源。到5年后(2022年),全市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99000户,改造腾空土地资源全面盘活。可经营性资源挖潜、公共资源拍卖等反哺城市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健全,招商引资渠道更加宽泛,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城建融资模式初步形成。

另外,方案还提到,青岛将打造一批具有首台首创意义的高端智能停车示范项目,市区每年新增8万个(含配建)以上停车位,其中公共停车泊位每年新增不少于1万个,提高增量精准供给。

工作目标:2020年青岛6大方面走在前列

方案提到,到2022年,青岛城乡建设领域新动能主导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行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增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在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功能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绿色节能提升、城建融资模式、政务服务优化等方面走在前列。

城乡融合全面提升。到2022年,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障碍全面破除,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市民化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创建国家、省、市、区市特色小镇创建22个,新旧动能转换阵地进一步拓展。

产业转型全面升级。到2022年,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行业实现深层次改革、集约化转型和跨越式发展,行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全面优化升级,“青岛建造”品牌效应明显加强。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800亿元、增加值860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突破2000亿元;勘察设计行业“建大院、出大师、创大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绿色发展全面推广。到2022年,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全面落实,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达到100%,装配式建筑项目占全市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全市累计建成15万平方米以上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完成节能保暖改造2000万平方米,绿色建材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比例不断提升。

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到2022年,城市路网、停车设施、公用设施、公益设施、城市双修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城市设施短板得到有效弥补,智慧城建形成雏形。快速路网达到110公里以上,停车一体化平台覆盖全市域,每年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2公里以上,全市35%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实施绿化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幸福宜居家园。

城建资源全面盘活。到2022年,全市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99000户,改造腾空土地资源全面盘活。可经营性资源挖潜、公共资源拍卖等反哺城市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健全,招商引资渠道更加宽泛,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城建融资模式初步形成。

政务服务全面优化。到2022年,审批效能全面提速,全面实现审批业务“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办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方式,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质量安全管理实现源头追溯、全面可控。

特色小镇: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至少30亿元

按照“引领示范一批、创建认定一批、培育预备一批”的原则,全力构建国家、省、市、区市四级特色小镇创建体系。加快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真正实现特色小镇“多规合一”。

培育特色产业,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聚焦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现代服务业,兼顾传统工艺、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经典产业。塑造城镇风貌,挖掘本地历史、传承本地文化,强化历史文化与城镇建筑风格的结合,塑造与历史文化、地域特征、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特色小镇风貌。

强化项目带动和支撑,省、市级特色小镇原则上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6亿元。其中,信息技术、金融、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特色农业等产业特色小镇的固定投资额不低于20亿元,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4亿元。

房地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转向全产业链开发模式

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行业新模式,引导开发企业从土地开发转向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积极发展产业新业态,从提供单一的居住和商办类产品向产业、养老、文旅、长租公寓等多元化产品转变。

鼓励开发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项目品质,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行住房全装修,淘汰毛坯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加大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供应,满足居民刚性需求,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房地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快盘活闲置项目,鼓励本地企业与知名企业重组整合,联合开发,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力争培育2-3家本地企业进入全国百强。”

绿色建筑:2022年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达100%

全方位发展绿色建筑,到2022年,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达到100%,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推广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成5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建设,实现组团化、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以“系统门窗”为代表的建材产品优化方案,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高端定制,培养产业国际化布局的“龙头企业”;研究探索与大型建筑企业常态化合作模式,实现带动发展、协同发展,不断转换行业发展模式;开展利用拆除建筑废弃物生产砂浆、建筑废弃物分类技术、既有建筑废弃物生产水泥添加剂技术等新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利用采石坑、宕口等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进行绿化美化,推进绿色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全链条发展,实现“无中生有”,推动新兴产业提规模。

实施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到2022年,基本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完成20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50万平方米以上。

智慧停车:市区每年至少新增8万个停车位

全力打造“智慧停车”体系。探索建立统筹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推广地上地下智能立体车库,打造一批具有首台首创意义的高端智能停车示范项目,市区每年新增8万个(含配建)以上停车位,其中公共停车泊位每年新增不少于1万个,提高增量精准供给。

发展“互联网+”停车,率先建成国内首个覆盖全市、路内外统一的城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建立动态停车数据库。依托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推广“共享停车”,盘活存量高效共享。加内外发力,培育和促进停车产业化发展水平,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精尖设备制造企业和技术咨询团队,提升本地停车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本地企业输出智能停车平台系统、产品、技术和停车运营管理服务模式等,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海绵城市:力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60公里

全力推进“双试点”建设,以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双试点”建设为契机,强化规划指引,构建政策制度和规范标准体系,结合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实现区市35%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力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60公里。促进全市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讯等市政管线的有效融合,将海绵城市理念全方位融入城乡建设领域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解决“城市病”,有效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新建绿地:新植树苗150万棵

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坚持生态优先,全面统筹,系统修复,恢复城市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结合乡村振兴,重点指导花卉企业发展。以“美丽青岛行动”为契机,实施绿化美化提升。按照国家“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进行新改建绿地建设和口袋公园建设,实施公共部位裸露土地绿化、山头公园整治和立体绿化建设。在平度开展废弃矿山复绿试点工作,新植树苗150万棵,着力提高绿地面积,改变城市建设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现状,重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改善老旧小区:到2022年惠民4.3万户

多渠道盘活棚户区改造等土地资源,优化棚户区改造腾空土地资源配置进行“腾笼换鸟”,培育发展停车、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现代服务业新业态。腾空房屋集中区域进行招商引资,引进高端商贸服务业,实现业态重塑,带动老城区就业、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利用棚改风貌保护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腾空房屋,建设城市文化博物馆、展览馆,重新恢复历史建筑的活力,带动旅游、影视、摄影、创意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三产发展。结合棚户区改造,研究零星部队用地资产置换路径,争取连点成片,促进产业升级和再调整,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绿色社区,保留内涵特色打造魅力社区,加强聚点扩面打造美丽社区,注重后续管理打造安全社区,改善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到2022年整治改造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3万户。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