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吴大玮:思维人文是医学的核心 守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2018-10-17 12:22 作者:黄晓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吴大玮。

初见吴大玮教授,他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丝毫看不出他已年过花甲,与大多数人脑中闪现的“老专家”形象完全不同。在知晓了记者的困惑后,吴教授笑称自己已63岁,是退休后接受医院返聘才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的吴大玮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12月入职留校,此后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和病人,是当下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资历最深的“老齐鲁人”。

作为一名齐鲁医院的“老人”,他见证了青岛院区的成长,奋斗在急救一线的吴教授可以说是最了解两个院区的工作人员之一。在被问及两个院区有哪些区别时,吴教授直言,济南本部各科室发展均衡、都很强,而且各科室的带头人都是自己多年的同学好友,无论是合作还是学术探讨都很轻松,自由度也高;青岛院区因为是新院,科室发展尚不全面,管理相对本部更加严格,但是团队更年轻化,年轻人都非常积极进取,有责任心、上进心和执行力,正是因为喜欢这种朝气蓬勃的劲儿,跟青岛的团队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愿意继续在岗位上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余热。

吴大玮在ICU内指导工作。

建立省内首个ICU推动重症医学发展

成立于1991年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我省建立的第一家ICU,可以说是我省重症医学领域的带头人,也是目前我省重症医学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成立后,本是呼吸科专家的吴大玮教授转攻重症医学领域,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重症医学科是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吴大玮介绍,与其它学科以人体解剖结构、病理生理学为依据进行诊断不同,重症医学科是以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为诊断依据的。无论是由何引起的病情,住进ICU的病人通常面临着多器官衰竭的风险,任何一种症状都会危及生命,这就要求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掌握更广、更全面的医学知识,在临床处理上更小心果断。

得益于这一学科的发展,重症病危患者的死亡率已由最初的100%降至20%-40%左右。在谈到ICU的配备时,吴大玮重点提到了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他认为这是重症医学科发展中里程碑式的突破。“即使心跳停止了,也可以通过该装置建立体外循环,保护人体其它器官正常运行,为心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认识到这一设备的重要性,他曾多次向省卫生厅提议要在省内普及这一技术,为各市三甲医院的ICU配置这一设备。2013年,使用ECMO成功救治首例H7N9禽流感患者后,省卫生厅为省内三甲医院集中采购了这一设备。得益于医疗技术的提升,全省无一例H7N9死亡病例。目前齐鲁医院本部有2台ECMO,青岛院区有一台。

巡房查看病人病情。

思维与人文是“技术控”变专家的钥匙

从济南到青岛,齐鲁医院带来了什么?吴大玮坦言,山东省在医疗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在医疗设施配备上省内三甲医院其实都差不多,相较于硬件设施,医院之间的差别主要来自于人员和文化的软实力。

“思维人文是医学的核心。”他一再强调临床思维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说能理解青年医生们对技术的推崇,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技术控”,觉得别人做不了、做不好的,自己能做很牛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完全改变了,“原来觉得自己懂得特别多,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关注点也从自身技术转向了病人的感受。

为病人家属讲解病情。

拒绝照本宣科 为“吸痰”批哭护士长

“医院应以患者为中心,所有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都应该是为患者服务的,如果不是,那说明我们的制度有问题,要改。”吴大玮说,许多年轻的医务工作者,缺少临床思维,“信书本”、“遵医嘱”没有错,但要灵活变通,依据病人真实情况进行判断,多考虑病人的感受,把痛苦和损伤降到最低。

时刻关注病人病情。

他以“吸痰”这一行为举例,向我们解释了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觉得吸痰一定得吸干净,真的有必要吸那么干净吗?”他让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吸痰插管对病人是有机体损伤的,对病人而言是痛苦的,他经常看到病人对此抗拒挣扎,采访当天上午还因为强制吸痰而严厉批哭了护士长。

“第一次能吸出80%,第二次只有不到20%,真要吸到干净可能还要进行第三次。然而每次插管的损伤是一样的,后面的几次真的有必要吗?”他说,“护士是遵医嘱工作,如果不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可能会有病人家属觉得医务人员不尽职尽责,但是如果这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那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是有问题的,之后围绕‘吸痰’我们再讨论下如何做更好。”

以小见大,吴大玮希望医务工作者不要把坐诊、吸痰这些当任务来做,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多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据了解,在“吸痰”事件之前,他也曾因为夜间灯光太亮不利于病人休息而训斥过医护人员,“病人已经很痛苦了,你还拿个大灯照他,你躺上去感受下能不能睡得着”,为此经过探讨和调试后,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的ICU病房已经实行了新的灯光管理制度。

在团队例会上指导工作。

一生为之奋斗 希冀薪火相传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建立之初,采取的是两院一套管理班底的制度,时任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吴大玮自然而然地开启了济南与青岛两头跑的工作日常。时至今日,他每周仍要在两地之间往返。“刚开始确实累,现在已经习惯了,觉得高铁很快就到了。”即使再累,对于这一工作安排,他当初选择了欣然接受,是出于对齐鲁医院的深厚感情,他觉得只要医院需要自己,定当尽力而为。

正因如此,已到退休年龄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仍奋斗在ICU的一线,每天带领团队进行早课、巡诊,每周开例会与科室医务人员一起探讨病例,对于疑难、死亡病例及时进行探讨、反思。“院有一老,如有一宝”,有他坐镇指导,科室成员都倍感安心。

吴大玮在巡查病情后指导医生工作。

目前,除主任医师吴大玮外,青岛院区重症医学科还有2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6-7名住院医师。科室拥有国内国际先进的监护仪、呼吸机、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持续床旁血滤机、纤维支气管镜、PICCO血流动力学检测设备、超声等,具备对危重病人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地反馈治疗以及对多个脏器进行功能支持的能力。

“我们的团队配置还是很强的,我觉得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年轻人,在技术上不需要我过多担心,我给他们的指导大多都是思想上的,更关注他们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的培养。”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医院整体医疗实力的体现,因此重症医学科对于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整体发展尤为重要。他希望团队成员都能早日成长为切实为病人着想的医务工作者,即使未来自己完全放手,重症医学科也能继续为患者守住最后一道“生命”防线。(文 黄晓 图 宁冠宇)

重症医学科成员合照。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