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聚焦青岛 探寻40年辉煌之路

2018-10-18 08:44 来源: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分享到:

今天,多家央媒聚焦青岛。

人民日报6版“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栏目推出长篇报道,以《青岛:改革创新提升发展加速度》讲述了这座海滨城市的发展成就。

光明日报则在头版推出报道,解读了青岛为何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以及海洋、开放、创新等青岛特质。

人民日报这样说...

版面截图

沙漠里寸草难生,还能种水稻?

听上去像一个神话,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却将神话变成现实。

秋风徐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依然心潮澎湃。这个夏天,他们在迪拜沙漠地区种出的海水稻喜获丰收,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40年改革开放,40载春华秋实。坐落在黄海之滨的山东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斐然,把众多“不可能”变成“可能”,靠的是什么?

解放思想引领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青岛靠着解放思想、担当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若是第一次到海尔集团总部参观,海尔的员工会把你带到海尔文化馆。文化馆内,光影快闪,浓缩了海尔34年的发展史。缘何能成为家电巨头?有一件事不得不提。

上世纪80年代,家电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甚至“纸糊的冰箱都能卖出去”。1985年,其他家电企业以产量为王时,海尔公司掌舵人张瑞敏却在员工面前,挥起锤子,砸毁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

“那一刻,砸坏的是冰箱,也砸掉了重数量轻质量的执念,砸出了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让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

这是青岛以解放思想引领发展的缩影。“青岛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青岛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正是全市上下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城市发展一次次飞跃。

打破思想观念固有藩篱,方能干成事。1992年5月,青岛召开“6000人大会”,以此为开端,解放思想大讨论持续了近7个月。讨论结果之一是,青岛市委和市政府搬迁,在荒凉偏僻的东部另觅新址,让出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用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当时不少人不同意,但是通过大讨论统一了思想。”这为青岛市区迅速扩大和经济跨越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在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被青岛人津津乐道。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方能干好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青岛有个尴尬的绰号——“镶着金边的抹布”:沿海是黄金海岸,青山绿树红瓦相映衬;往市里走,工厂与居民区混杂,机器轰鸣,烟囱林立,污水不止。

青岛钢铁、海晶化工……坐落在老城区的老工业企业,标注着青岛的一段经济发展史。可环境污染破坏,企业扩张受限,城市发展受困,百姓生活受扰的“多输”格局,让青岛感受到切肤之痛。

如何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启动史上规模最大的老城区企业搬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政府将土地出让金等最大限度用于企业,调动了企业搬迁的积极性。”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办有关负责人说。

“没有政府返还的几十亿资金,新厂区咋建?职工咋安置?企业怎么可能搬得动,更不用说‘乌鸡’变‘凤凰’了。”海晶化工的一位负责人说。至今,已有125家企业关停搬迁。

搬迁也是企业涅槃重生的机遇。“又老又旧的青钢搬没了,脱胎换骨成为典型特钢厂。”青钢集团负责人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后,拳头产品钢帘线、胎圈钢丝、焊接用钢盘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改革创新推动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岛坚持锐意改革、创新驱动,牢牢扭住发展“牛鼻子”,走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10月1日,“桑托斯快航”轮和“斯德哥尔摩”轮两艘集装箱班轮,静静偎依在青岛港前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随着生产控制中心一声令下,桥吊、轨道吊快速运转,偌大码头几乎见不到人影,近6000个集装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

历时3年半,青岛港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得国家专利32项、科技创新奖13项。据测算,与传统码头相比,作业效率提升30%,节省人力70%。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地方,青岛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累计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48家,集聚高端人才4700人,与近千家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带动仪器仪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

在青岛即墨鳌山卫问海路一号,坐落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实验室正式启用3年来,海洋超算平台、“蓝色药库”、新型海洋高端装备等成果斐然,其中多项全球领先。

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青岛拿出真金白银、提供政策优惠,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市建设各类企业重点实验室175家,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6家。

加快创新人才引进。2016年以来,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引进袁隆平等海内外院士。“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已有9个项目产出30种产品,实现产值50亿元。迄今,全市引进人才13.1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

改革创新提升发展加速度。青岛GDP从1978年的38.4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037.28亿元,增长286倍。

联通世界共赢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青岛秉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紧紧拥抱世界大市场,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发展之路。

随着汽笛鸣响,一列中亚班列从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缓缓驶出。10天之后,它将抵达哈萨克斯坦,然后货物被分拨转运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

“我们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越来越繁忙。”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常务副总经理魏学伦说,作为全国18个特大型集装箱中心站之一,青岛中心站已开通中亚班列、中欧班列、中韩快线等5条国际班列。

青岛兴于开放、立于开放,开放是最大优势所在、特色所在、希望所在。在今年6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青岛又被赋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定位,为青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带来新机遇。

近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核心区26个项目集中动工建设,总投资达437亿元。

近年来,青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海洋经济合作等。数据显示,青岛市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项目761个,投资额达95.67亿美元。为“走出去”企业添柴加薪,青岛还设立“海丝”系列基金,总规模近900亿元,建立跨境担保联动机制,助力企业融资。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把搭建高水平对外合作平台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拥有保税港区、中德生态园等6个国家级经济园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国家级开放政策区域最集中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之一。5年前,这里还是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地带”。如今,园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德国西门子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国际“隐形冠军”企业投资落户。

截至目前,青岛与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与18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联系。2017年,全市进出口完成额达5033.5亿元,同比增长15.7%。(人民日报记者:徐锦庚 潘俊强

光明日报报道...

版面截图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在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青岛的城市地位发生过多次变化: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到十八大以来获批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青岛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海洋、开放、创新”,这些特质已经作为基因融入血脉,并伴随着青岛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

今年初,《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山东省经济的龙头,青岛在这场转型升级的大战役中责无旁贷。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这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金钥匙。”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说。立足优势、瞄准重点,以点带面、加快突破,青岛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

打造新体系

26年,从8公里到20.9平方公里,青岛崂山区株洲路的发展是立体的。

“1992年高科园落户崂山区中韩镇之前,株洲路还是一条乡间土路。当时青岛决定实施东部开发,应运而生的高科园担负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青岛新市区的双重使命。”时任青岛高科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刘世光说,8公里长的株洲路是高科园第一条东西主干道。国内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项目相继在青岛高科园落户,成为青岛经济起飞的强劲助推器。

历经20多年的变迁,高科园的先发优势逐渐消失。“从2012年开始,高科园发展增速放缓,暴露出产业组织凌乱、产业链不完整等系统问题。株洲路片区约160家占地企业中,有20余家企业停产,10余家企业连续多年亏损。”崂山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吕良宝说。

要持续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2015年,崂山区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意见》,集聚创新要素,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为抓手,全力推进株洲路片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

从引进歌尔科技开始,围绕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打造,崂山区先后引进北航青岛研究院等57家虚拟现实研发机构和企业。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文江介绍:“目前崂山区聚集了国内70%的虚拟现实顶尖科研机构,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受益于新的经济发展生态,株洲路片区快速成长。2017年共升级改造29个项目,总规划面积437万平方米,引进高新企业1000余家,战略新兴产业项目90个;完成技术交易额29亿元,居青岛市首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居山东省首位。

拓展新空间

李沧区是青岛北部一个老工业区,原来聚集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实施老企业搬迁后,直接将全区的GDP搬走了近三分之一,这让GDP本来就全市倒数第一的李沧区雪上加霜。

老企业搬走了,经济发展急需转型升级,但是做什么怎么做成为让人头疼的难题。“要改变现状,必须打破常规‘绝地反击’,通过高端人才带动区域发展。”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2016年6月,李沧区启动青岛国际院士港项目。财政并不宽裕却为吸引院士开出了优厚待遇:给每位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一位院士配一栋多层小楼免费使用5年,连同配套的人才公寓、居住落户、融资服务等优惠政策倾囊而出。

破釜沉舟,“院士集聚”成为李沧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优质样本:截至今年8月,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签约108名国内外院士,已有9个院士项目产出32种产品,预计到年底,累计实现院士项目落地3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税收10亿元。

激发新活力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下,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转型压力。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模式,成为青岛传统骨干企业的共同选择:海尔打造的空调互联工厂,可以进行精准、高效、大规模定制生产,拥有8项引领全球的核心技术;海信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规模已实现全球第一,国内占有率达50%以上;始建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通过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三个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新兴智能制造业积极探索做大做强之路。2017年,青岛提出实施“双百千”行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更多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元、千亿元级规模,推动“青岛制造”加速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经过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车四方、特锐德、明月海藻、红领集团、软控股份“新五朵金花”脱颖而出,青岛“品牌之都”的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2016年,青岛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我国北方第3个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今年6月,上合青岛峰会成功举办,独特的城市魅力、蓬勃的发展活力、有序的社会治理、文明的社会风尚,青岛乘着峰会的东风,惊艳世界再出发。(光明日报记者:刘艳杰 朱楠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