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和杭州同为副省级城市,两个城市常住人口总量相差不大,2017年青岛为929.05万人,杭州为946.80万人。两个城市经济总量相差不大,2017年青岛为11037.28亿元,杭州为12556亿元,GDP差距杭州比青岛高1519亿元。同五年前531亿元差距相比,青岛与杭州GDP差距扩大了约1000亿元。比较过去五年,青岛和杭州在三次产业结构、三大需求结构、供给侧要素结构等发展内涵、发展路径及其逻辑却有较大差异,杭州有些方面值得青岛学习借鉴。
一、青岛与杭州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差距
2012年—2017年杭州依靠第三产业加速增长扩大了青岛与杭州的差距。杭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4.91%比青岛11.31%高3.6个百分点。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杭州比青岛高1747亿元。
2012年到2017年,青岛第三产业比重由49%上升到55.4%,提高了6.4个百分点,而杭州则由50.2%提高到62.6%,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可见,过去五年青岛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说到底是青岛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于杭州。说明青岛虽然工业发展速度略高于杭州,注重工业发展,但青岛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杭州。
二、青岛与杭州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是供给侧要素差距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是供给侧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从供给侧多要素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来认识青岛和杭州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及其差距扩大的原因。
1、市场主体:青岛过多依赖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杭州主要依赖民营企业。青岛国有工业经济占比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6年青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8个,占企业总数的2.8%,杭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远少于青岛,为15个,占企业总数不到3%。但是以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所占来衡量,2016年青岛这一比重为81%,杭州为9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充满活力的非国有经济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与杭州为创业创新提供的宽松的政策环境,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从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青岛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无非就是海尔、海信、青啤;杭州的企业首当其冲的就是阿里巴巴,但是阿里巴巴2017财年一个企业的总收入是青岛这三家企业全部收入的72%,净利润是青岛这三家企业总和的6.4倍。原因就是青岛的企业是重资产型的企业,企业成本高,利润薄,发展有瓶颈,但杭州的阿里巴巴是电子科技和新兴科技型企业,典型的轻资产,发展市场空间巨大。除了阿里巴巴外,杭州还有网易、蚂蚁金服、曹操专车、钉钉、菜鸟网络、阿里云、ACfun(弹幕)、虾米音乐、蘑菇街、连连支付、顺网科技、19楼、盒马鲜生等等一大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2、土地要素:青岛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与杭州比依然明显偏低。青岛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数量型增长,走的还是土地和资本积累的经济发展初期的老路。青岛在要素依赖上还表现为土地的扩张性投入,2012年-2016年,青岛市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均产出呈递减趋势(由218.8万元/km2下降到181.5万元/km2),而同期杭州建成区单位面积人均产出则不断上升(由196.6万元/km2上升到227.5万元/km2),说明杭州土地要素的利用效率高于青岛。
3、资本要素:青岛上市融资明显偏弱,杭州上市融资能力较强。上市公司数量和上市融资规模是反映一个城市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青岛明显落后于杭州。2012年—2016年,当年上市公司青岛3家和5家,杭州市为6家和17家,是青岛的2-3倍。当年上市公司融资规模青岛18.7亿元和58.1亿元,杭州市为52.62亿元和297.41亿元,杭州是青岛的3-5倍。2017年杭州新增上市公司26家,青岛仅为6家。
截止到2012年和2016年,累计上市公司数量,青岛市分别为30家和45家,杭州市分别为98家和135家,杭州累计量和增量均远远超过青岛。上市融资额青岛市分别为140亿元和720亿元,杭州市分别为972亿元和3807亿元,上市融资额杭州累计量和增量均远远超过青岛。
4、科技要素:青岛科研投入与专利不足,杭州科研投入与专利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核心体现,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青岛总体落后于杭州。2012年和2016年专利申请量,青岛市分别为27009件和34953件,年均增长率为6.66%,杭州市分别为53785件和73546件,年增长率8.14%,专利申请量青岛只相当杭州的一半。
2012年和2016年专利授权量,青岛市分别为12689件和18290件,年均增长率为9.57%,杭州市分别为40651件和41052件,专利授权量青岛远远落后于杭州,2016年只相当于杭州一半。
在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能力方面,青岛也落后于杭州。杭州非常重视研究与发展(R&D),其经费及人员配置水平远远高于青岛。2012年和2016年科技研发(R&D)经费投入,青岛市分别为190.45亿元和26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48%,杭州市分别为228亿元和346亿元,年增长率11.02%,在绝对量和年均增长速度方面杭州均高于青岛。
2012年和2016年科技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青岛市分别为2.61%和2.63%,年均增长率为0.19%,杭州市分别为2.95%和3.06%,年均增长率为0.92%,青岛依然落后于杭州。
青岛科技研发、发明创造能力虽然很强,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体制制约高新技术企业难以将有效的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有效成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主要领域PCT占比(即该领域PCT专利数量占区域所有PCT专利数量比重)衡量的全球重要的区域创新集群中,中国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进入前100名,杭州位列北上广深之后。这说明未来这些城市才是创新和人才集聚的高地。杭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创新城市、软件名城和智慧城市。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等技术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使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迅速集聚成为杭州的支柱产业,杭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态势及其潜力也日趋明显。
5、人才要素:青岛人才总量不足,并且流失严重;杭州人才总量较大,人才快速集聚。人才培养能力也是一个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的基础条件,青岛明显落后于杭州。2012年—2016年拥有普通高等院校,青岛市分别为24所和26所,杭州市分别为38所和39所,在数量上青岛远远少于杭州。
2012年和2016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青岛市分别为29.7万人和38.3万人,杭州市分别为45.92万人和48.1万人,青岛虽然增长率高于杭州,但绝对数量依然明显少于杭州。
青岛2017年净增人口仅为8.65万人,杭州2017年净增人口为28万人,位列全国人口净增城市前三甲,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从青岛源源不断地流出,而杭州正是丰沛的人才资源流入支撑起了这个城市的动力和活力。从人力要素层面来看,杭州已经走上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之路。
从企业的岗位需求、求职人才结构,人才的薪资水平也可以看出两地的人才差距和对人才吸引力。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从企业岗位需求来看,杭州排名前五名的是软件系统集成、交通运输服务、财税高级管理、IT质量管理,土木市政工程,青岛排名前五名的是房地产工程、通信电信、食品研究、航空航天制造、物业管理。从求职人才结构看,杭州排名前五的是跨领域经营、计算机软件、房地产、IT服务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青岛排名前五的是财税审计、高级管理、房地产、人力资源、行政后勤。
从人才薪资水平看,2018年夏季求职期全国城市平均薪酬分布情况,杭州平均薪酬8585,其中月薪4000-8000元比例为55.4%,8000以上占比为36.5%,平均薪酬位列北上广深之后,排名第四;青岛平均薪酬6842,其中4000-8000元的比例为57.1%,8000元以上的占比为20.6%,排名在全国第27位。单从4500元这个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收入起薪线来看,杭州和青岛的差距不大,但是以8000元这个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深的技术或商业人员的薪资起始线看,青岛远低于杭州,说明杭州和青岛对刚毕业的年轻人的吸引力差别不大,但是对中高级人才吸引上差距很大,在青岛工作几年后,年轻人上升空间很小,会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并且中高端人才无法引进消化吸收。
三、借鉴杭州经验,青岛如何解放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透过上述差距,结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青岛应当重点在发展环境、人力资本、产业选择、交易平台、行政效率等方面借鉴杭州先进经验,解放思想,打破固有的观念束缚,突破路径依赖,逐步缩小这些方面差距,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实现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聚焦发展环境,激发内生活力。杭州经验最显著的特点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杭州已经从需求侧的“生产导向创新”转变为供给侧的“创新引领生产”,与之相关联的是从“知识形态”的科技创新到制度政策、经营模式等产业环境层面的综合创新转变。杭州创新转型依托产业环境及政策制度的引导,以创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有效市场”为导向,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力量。
从长周期来看,产业环境比产业政策更具包容性,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建议青岛要从强干预型的“有为政府”转变为重效益型的“有效政府”,摆脱依赖政府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集聚或驱动特定产业优先发展的思路,与其费力地做产业选择和发展规划,不如转向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如产业空间的规划设计、公共空间的供给、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和底线控制等,着重解决好服务、基础设施、统一公平税收优惠制度、搭建资源要素集聚平台,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力和创新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
2、聚焦人力资本,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的集聚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外经济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规律均表明,招才引智比招商引资更能促进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有什么样的城市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杭州岗位以科技型、金融为主居多,企业结构走的是科技和金融为主,人才当然也是积聚到新型科技型企业和电子商务新能源IT服务等领域,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而青岛岗位以房地产和快销领域为主,企业结构走的是房地产和消费服务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结构层次科技含量不高,商业经营及运营人才储备较少,创新能力和潜力基本没有,都是服务现有企业,而且是非业务、非研发、非高收入职位,这种人才结构影响城市创新发展后劲。
建议青岛改变重产业发展,轻人力资本发展的偏向,转向以人才汇聚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模式。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加大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战略合作深度,组织赴重点城市开展靶向引才;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内外人才和高质量项目来青创业、发展。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大社会中介机构引才奖励力度。大力实施顶尖人才集聚工程,以高端人才抢占产业发展高端,又要注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金蓝领”技能型人才、工匠人才,让青岛成为天下英才汇聚的“磁场”。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一流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舆论环境,让优秀人才在青岛创业有目标、发展有机会、干事有舞台。
3、瞄准公众需求,促进产业提升。青岛与杭州的差距还在于,杭州经济过去几年主要是瞄准社会大众关联的产业,杭州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的行业有6个行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与大众需求有密切关联。第三产业也是从与大众有密切的电子商务、互联网相关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而青岛则瞄准一些高大尚、很难做大的产业上。如海洋经济除了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及海洋设备外,其他海洋产业基本是很难在短时间有大突破的产业。如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的行业只有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与大众需求关联产业。
建议青岛要学习杭州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众需求关联的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其实,上世纪90年代青岛正是从着眼大众需要的家电产业入手而取得成功的,经济曾经高速增长超越一个又一个城市。杭州近十年的飞速发展也是抓住了与人民需求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信息产业。未来青岛应当重点关注与人民需求密切关联的新兴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健康医疗养生、电子商务等产业。
4、打造交易平台,增强聚集辐射。青岛与杭州的差距还在于,杭州经济过去几年主要是致力于发展平台经济,不断提高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2017年,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3216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其中在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中,以集电商、云计算和大数据于一体的阿里巴巴,打造的是满足大众需求的交易平台,如淘宝、支付宝等等,这些交易平台既增强了杭州的经济聚集能力,经济规模迅速做大,也增强了杭州对全国经济的辐射能力。青岛过去也重视平台建设,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的交易平台却很少。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全国性平台几乎为零。
因此,学习杭州经验,建议青岛还是要学习杭州打造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满足大众需求的交易平台。做大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和各种金融交易平台。打造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和商品交易平台。通过平台发展为企业降低成本,推动本地企业聚集发展,辐射外地企业,提升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
5、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青岛与杭州的差距还在于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的差距。一是学习杭州提高行政效率。2017年浙江省启动了最多跑一次工程:去政府部门办事,最多跑一次,落实率还很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倡导提出,要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2018年的1月2日,浙江召开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会,省委书记车俊表示:最新的权威调查显示“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满意率达到94.7%。“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来打造最佳营商环境,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要把这种思路和做法体现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去,以动力变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学习杭州降低行政成本。杭州对企业高层人员个人所得税统一按照20%征收,而青岛按照累进税率征收,最高可征收55%所得税率。对于企业老板和高端人才来说,杭州比青岛有更多吸引力。青岛应当在降低高端人才所得税方面解放思想,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情况下,降低所得税率。
(程国有 魏丽莉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