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秒杀前先涨价 预售商品难凑满减 细数双11网购套路

2018-11-02 11:09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双11”别冲动留神这些套路  

昨日凌晨,京东开启秒杀日;10天前,天猫的“双11”预售正式开启……铺天盖地的“双11”促销活动席卷而来,剁手族们也开始忙着添加购物车,只等一次清空。但是,不少网友昨天爆料,他们之前关注的商品在“双11”到来时,居然玩起价格先涨后降、虚构“原价”的猫腻。记者调查发现,正如一些网友感叹的那样,“双11”看似闪亮的光环下,不少网店运营商使出涉嫌误导的花招。 

“秒杀日”前夕悄悄涨价  

“每年双11都这么搞,有意思吗?”网友“一尺素箭步轻尘”昨日一早就发帖表达自己对“双11”乱涨价现象的不满。该网友称,他在京东看好462元一包的猫粮,因为该平台在11月1日凌晨举办“秒杀日”促销活动,他就将这包猫粮放在购物车里,等着11月1日零点“秒杀”。这名网友一直睁大眼睛不睡觉,等到昨日凌晨零时准备“秒杀”时却发现,这包猫粮的价格涨到502元。

另有网友称,他看好一款运动手环,准备参加零点“秒杀”,活动标明是“11月1日零点开抢”,可时间刚到10月31日晚11点59分,网店页面就显示“已售罄”。让这名网友哭笑不得。

“真会玩啊,优惠券减多少钱,就悄悄涨多少钱。”网友“寿右痘”昨日也发帖称,他几天前在京东看好一款529元的立体声耳机,就放在购物车里等着11月1日抢购。没想到凌晨打开网店页面发现,这款立体声耳机的售价已经涨到649元。此后的打折优惠活动,都是在涨价之后的基础上进行。

“真是有多大优惠幅度,就涨多少价格,这样还不如卖原价呢。”这名网友同时还将前后价格变化的截图发了出来。记者随后通过一款可以查询网购历史价格的APP发现,网友所说的临时涨价确实存在,而且都是在活动开始前临时调的价。 

网购促销花样“烧脑”  

记者发现,往年简单的打折活动已经悄然升级,今年各家网站的规则都不尽相同,且玩法越来越复杂,让人看了有“烧脑”的感觉。

一家网购平台10月17日零点推出抢先购活动,与“双11”同样的力度;10月30日,有主打低价正品的拼购日活动;11月1日,有全品类超级秒杀日活动;11月8日,第二场拼购日活动启动;11月10日-11月11日,有专场和超级秒杀日。另外一家网购平台10月25日至31日为预热期,PLUSDay、全球品牌日、母婴日将轮番登场;11月1日至9日为专场期,吃货日、男神日、家电日、超市日、家居日、3C日,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主题购;11月10日至12日迎来高潮期。此外,还有诸如“提前抢大额优惠券”“前1万名享超值赠礼”“瓜分10亿红包”……一些品牌则各种预售、定金、用券之后,还有3件几折,再满多少减多少的活动。用网友的话来说“计算能力不好连东西都不会买了”。

“有些品牌会同时将几个活动叠加发布,在页面上显示一个预估的到手价,貌似买到很便宜,但那是要在价格凑得非常理想的前提下,不然很难达到商家所说的预估折扣。”精于网上淘货的章女士告诉记者,要在“双11”淘到预估的优惠价格,很需要费一些脑力,算不精确还不如平时买的便宜。 

先涨后降虚假折扣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2017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在“双11”整个体验周期内,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调查发现,不同平台和商家预售规则、支付定(订)金和尾款时间不尽相同。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八十九条规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中消协对预售商品价格调查发现,部分商品存在价格问题,如涉嫌以“划线价”形式虚构“原价”、预售价格不如双11当天价格优惠、预售价格频繁变化、定金随意变动。

其中,电商平台和商家天猫平台的一款标称为“恒源祥”品牌的针织衫,11月10日、11月12日、11月15日的划线价格均为508元,但11月11日划线价格调整为专柜价1280元。而专柜价说法仅在11月11日的商品页面显示,并未连续出现,也未标明出处,消费者若只看到11月11日当日价格,会因优惠力度大而被误导消费。

“双11”促销活动中,一些平台和商家优惠活动规则设置复杂,打折、满减、红包、优惠券、津贴等多种“优惠”方式叠加,附加各种限制条件与使用顺序,促销规则晦涩难懂,消费者很难推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网购消费体验。调查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即便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的比例达到78.1%,其中一些平台和商家的商品存在先涨价后降价、“双11”价格不降反升等问题。其中,当当网平台某款标称为“韩都衣舍”品牌女装,在11月7日之前价格为152元,而在10日价格上调至288元,并于11日又降至136元,涉嫌通过虚假折扣诱导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应完善网购价格监管制度,依法惩处价格误导行为;加强平台商品价格管理,电商平台及商家需落实诚实守信经营责任;消费者需培养良好价格意识,坚持精明理性消费。(首席记者 赵健鹏)

如何避“坑”  

套路1 网购价格先涨后降 

为迎合“双11”促销拉销量,商家会在活动临近时悄悄将价格调高,然后再挂出打折、返利、满几送几的优惠券,误导消费者购买。面对商家的促销,消费者要保持冷静,可以使用查询历史价格的小程序,查看该商品的历史价格变化图标,确定真正优惠后再购买。青岛市12345热线值班员表示,如果发现商家有“先涨再降”的行为,可以向网购平台投诉,也可以向网店经营商注册地的工商部门投诉。但消费者要仔细保留适时截屏、聊天记录、购物单据等便于维权。

套路2 警惕价格套路

许多网店推出预售价、到手价、销售价、尾款价……这么多“价”让消费者有些蒙。比如某商品日常销售价是499元,“双11”预售价是399元,预售定金是20元,定金膨胀两倍。那么尾款价是多少?到手价是多少?最终打了几折?答案是:尾款价是359(399-20×2)元,到手价是379(359+20)元,相当于打了7.5折。好多消费者会把尾款价当成到手价,“预估到手价”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购买价。 

套路3 预售商品难凑“满减” 

不少消费者发现,同一品牌,会有参与不同活动的预售商品,加入购物车后,就会被自动生成不同的订单,导致很难凑够所需要的“满减”金额。因此,要想得到优惠,就要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来凑单,实际上,并没有省钱。

套路4 优惠券不支持退款

一些网店促销活动故意限定优惠券使用范围,往往是在结算前才有弹窗告知。比如“满599元减100元”优惠券,买优惠券需要支付9.9元,结果好不容易凑够了599元的预售商品,却被告知优惠券只支持“单笔且同色同款同尺寸商品”使用。商家事先并未在出售优惠券的页面写明优惠券的具体使用规则,却直接表明“不支持退货退款”“不做任何赔付”等内容。 

套路5“定金”混淆“订金” 

不少网店推出“双11”的“特权定金”“预售定金”,付款购买优惠资格。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定金”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如果付定金一方没有履行债务,就无权要求另一方返还定金;“订金”不具备定金所具有的担保性质,可视为“预付款”,不具有明显的担保性质。“定金”一旦支付,一般不可退的,而“订金”是可以退的。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