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成
海洋浮标
从渤海、黄海,到东海、南海,蜿蜒数万公里的海面上,浮标星星点点;目前,我国在位运行的大浮标,95%以上是由王军成的团队提供。这些浮标已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
日前,山东省泰山攀登计划学者、山科院海仪所研究员王军成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0年了,要么出海实验,要么在实验室思考,这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并不觉得这“两点式”的生活有多枯燥,反而习惯了这种寂寞。王军成研制的浮标锚定可根据需要适应不同的监测系统,实现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监测。无论是海洋防灾减灾、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还是海洋开发、海洋科学研究,作为认识海洋的基础监测装备,这些浮标都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可靠性是浮标作为监测仪器的生命,但在复杂的极端环境下零故障是极难做到的。在青岛举办2008年奥帆赛前,国内外浮标生产巨头齐集青岛参加竞标,代表该领域世界水平的挪威浮标最终中标。挪威的设备到位后,进行海上试用,结果运行半年坏了两次。于是,奥委会决定改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浮标,这使得王军成和他的浮标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结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浮标经受住了考验,没出任何差错,最终成为2008年奥帆赛唯一指定浮标。
1978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通信技术专业毕业后,王军成放弃到国防科工委和“国”字头科研机构工作的机会来到青岛。“我是山东人,从小就向往大海的蔚蓝和广阔,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业。”他说。
那个年代,我国海洋事业刚起步,海洋装备和海洋技术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王军成一步踏入了这片当时尚显荒芜但前景广阔的领域。“虽然我不是学海洋类专业的,但无线通信技术本身与海洋装备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浮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离不开通讯。”
我国海洋浮标研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还没有经验,对海洋几乎没有概念,大家都没有做过海洋仪器装备,资料很缺乏。”当时王军成认定,浮标相关研究将是未来海洋资源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出所料,上世纪70年代,海洋仪器研发再次被国家部委提上日程。于是,王军成和同事们开始摸索着研究海洋浮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浮标工程研究的开拓者,他主持了我国各种型号的浮标研制,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建立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推动我国浮标技术不断发展。1989年,他所在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第一台海洋浮标在北海投运。
在细分领域,王军成被业内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业务化大浮标从无到有的突破”的人。不过,王军成的研究脚步并未就此停下,近年来,他将目光从海面投向了水下,向海洋立体监测技术研究领域发力,开展了水下探测技术和船用气象测量系统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