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2月14日讯(记者 朱颖)你期望青岛乡村变成啥样?青岛新闻网记者今天上午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获悉,2018年12月30日,青岛市引发实施《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提出,青岛将全力推动“五大振兴”,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凝聚乡村振兴精气神,重塑新时代城乡关系,着力在都市现代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青岛贡献。
确立乡村振兴近、中、远三阶段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2年,我市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升级,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优美宜居,胶东特色村居魅力彰显,打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乡村版。
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乡村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乡村基本建成。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基本形成,平安乡村创建成效明显,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全市40%以上的村(社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充分缓解,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实现。
构建“三带展开、三区保护、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乡村振兴总体布局
根据《规划》,青岛将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三带展开”即构建生态中轴发展带、滨海综合发展带、北部突破发展带,“三区保护”即加强对崂山、珠山-铁镢山、大泽山-大青山三大生态涵养区的保护。“百村示范”即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城镇融合、整治提升、保护发展、搬迁撤并等四种类型,打造100个左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健康有序实施。
“千村提升”即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提升1000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推动产业振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百万亩高效园艺农业、建设百万吨“蓝色粮仓”、发展百万吨高端生态畜牧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乡村健康养生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特色小镇。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构建“青岛农品”品牌体系,建设食品质量最安全城市。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农业智慧化、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国际种都。建设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区,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推动人才振兴。创新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建设,到2022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壮大农村专业人才队伍,集聚农业科技人才,确保全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稳定在1000人以上。
到2022年,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
集聚农村实用人才,到2022年,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支持人才下乡,鼓励能人回乡,引导企业兴乡。创新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到2022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九年。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健全使用激励机制,建立乡村人才奖励体系。强化支撑保障,落实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
到2022年,建设10个“乡村记忆”村落、2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
推动文化振兴。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农民精气神。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加强“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到2022年,建设10个“乡村记忆”村落、2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
振兴特色文化,推进“蓝谷文化带”“沽河历史文化轴”“崂山文化带”等建设。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文化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评选一批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提升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把更多优秀戏曲、书刊和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到2022年,农村清洁供暖率达到70%以上
推动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为重点,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让美丽乡村、绿色田园成为美丽青岛的底色,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承载力,到2022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以上,建成10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业清洁生产,到2022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5年降低6%以上、10%以上。
整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到2022年,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5%。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到2022年,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清洁供暖率达到70%以上。
提升青岛特色美丽乡村品质,到2022年,美丽庭院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统筹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历史遗留问题逐一登记、分类退出。强化乡村生态系统修复,确保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14万公顷。
建设田园生态系统,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到2022年,实现对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