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学深圳赶深圳”⑦ 深圳前海:“特区中的特区”

2019-03-26 07:08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blob.png

▲2019年3月26日青岛日报1版截图

blob.png

自由贸易试验区、深港合作区、“一带一路”支点,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深圳前海:“特区中的特区”

(青报全媒体联合报道组)

1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这就是深圳前海。

珠江在这里入海。这一区域与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的蛇口仅一山之隔,对深圳未来的发展举足轻重。

滩涂上崛起的全新城区

初春的深圳,气候温润宜人。3月19日,我们来到前海,近距离感知“深圳未来”的强劲脉动——

一组花海景观之中,“潮头”两个大字卓然而立,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独特地位;以前湾一路和梦海大道为骨架的“十字形”市政道路景观廊道高低错落,沿途港资企业的标志接踵闯入眼帘;远处,一批建成和在建的高楼气势磅礴……

blob.png

▲从前海新区远眺。(徐斌 摄)

看到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就在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

2010年8月2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在这个特殊日子获得批复,昭示的意义不言而喻。

2015年4月27日,作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

今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中,用一个专节来阐述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作用和要求,提出“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前海被赋予一系列新使命:自由贸易试验区、深港合作区、“一带一路”支点,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路走来,紧紧围绕“打造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窗口中的窗口”,前海正飞速“蝶变”,步入“爆炸式增长”阶段,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制度创新带来的前海速度

9年来前海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曾经的滩涂彻底改头换面。15平方公里的土地,从2013年允许企业注册时增加值只有49.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00多亿元,6年增长40多倍,每平方公里产出133亿元,再次让世人见识了改革开放的深圳速度。

这份惊人的能量,得益于深圳人在制度创新、产业聚集、城市新中心建设等方面探索出的“前海模式”。其中,制度创新是最大的亮点。

blob.png

▲前海石。(徐斌 摄)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田夫说:“前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创新首先从顶层设计做起,前海的政府治理手段就“不按套路出牌”。按照精简高效、机制灵活的原则,前海管理局与招商局集团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建立起以法定机构为主导的市场化政府治理新格局,即“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

创新就要突破束缚发展的藩篱,一批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从这里走向全国。

“多证合一,现在在全国都很常见,实际上它是从前海走向全国的。”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处长助理张蕾说,2014年12月1日,前海率先推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刻章许可证“四证合一”,比国家层面推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早了一年。

除此之外,前海在国内首创跨境金融政策体系、首创法定机构区域治理模式、首创“五位一体”的廉政监督体系、首创庭前会议制度、首创“港籍调解”与“港籍陪审”制度;在国内率先推出贸易便利化政策;率先利用大数据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对区内数万家企业完成信用查询和“企业画像”。

2018年,前海共推出制度创新成果95项,累计推出414项。其中,28项被复制推广到全国,62项被广东省复制推广,79项被全市复制推广。广东自贸区三周年制度创新30个最佳案例中前海有18个入选,第三批48项改革创新经验已向全市复制推广。

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七大板块的“前海模式”被视为制度创新的“核心引擎”。

“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每天有50家企业开业,每天企业产生的增加值达到6亿元、税收1亿元。这就是前海速度,前海质量。”田夫说。

blob.png

▲前海展示厅外景。(徐斌 摄)

制度创新带来的改变,让前海吸引了全国的目光。3月19日上午9点15分,当记者来到集中展示前海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前海展厅时,已有5个参观团在门口等候。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传播中心主任焦伟对记者说:“去年,展厅共接待2000多个团、5万多人次,平均每天六七个团。”

大湾区时代的前海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使扩大深港合作背景下的前海,地位更加凸显。

前海紧临香港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按照规划,不久后,从前海出发,两大机场都可在10分钟内抵达,到香港中环也只需半小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恰如前海作为开放“桥头堡”在地理意义上的诠释。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深港合作是前海的核心任务。通过这一平台,可以看出前海如何一步步将“把开放的格局提得更高,把开放的大门敞得更开”。

围绕服务香港,前海做足文章。

在这里,坐落着一片由八栋黑白建筑组成的区域,简洁、现代、造型独特,如从空中俯瞰,会拼成一个繁体的“梦”字。它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个由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国际化服务平台。

blob.png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徐斌 摄)

“在前海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只需一周左右,这比内地一些城市快太多了。”25岁的谭金庆是香港一家公司的投资经理,在前海投资了10多家科创公司。他说,不仅有场租减免,而且还有政策优惠,符合条件的企业,企业所得税仅按15%税率征收,境外的创业团队个人所得税也是按照这个税率执行。

“这里的营商环境堪比香港!”采访临近结束时,谭金庆对记者说。

以香港为目标,税收政策最优惠、企业开办最快捷、贸易通关最便利,是前海的追求。以通关为例,深圳海关在前海创新采用深港跨境陆空联运的通关模式,货物在前海组货,在香港机场启运,全程可控可预期,可以为企业节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成本和六成以上的物流成本,让企业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在立法先行的思路下,前海出台了“一条例两办法”(前海合作区条例、前海管理局暂行办法和前海湾保税港区暂行办法),构建了前海法制建设基本框架。

除了最高法“一中心两基地”落户前海外,为适应该区域港企众多的要求,前海蛇口片区首创庭前会议制度与港籍陪审员制度,汇聚了26家律师事务所及分所,其中全国11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中有7家落户前海;此外,还推动了《联合国贸法会仲裁规则》首次在中国落地,组建了全国唯一的自贸区仲裁联盟。

2018年6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评估显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环境两项指数获全国第一。

“从2014年创立至今,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56个,其中港澳团队176个,超半数项目成功拿到了融资。”梦工场事业部的何婷婷说。

blob.png

▲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徐斌 摄)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已达10800家、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另外,截至2018年底,共有41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投资设立365家企业;前海企业累计在“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设立企业42家,协议投资额12.13亿美元。

前海,已成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珠江浩浩荡荡,南海波翻浪涌。一个有关春天的新故事正在这里续写,一个世界级的新城市中心雏形渐显……

(执笔:刘汉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