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4月11日讯(记者 潘旭 通讯员 公伟成)今天,位于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的青岛电影博物馆迎来了三位青岛籍电影人。作为中国影视界的新生代,本期《对话》栏目受邀的三位电影人分别是制片人李方媛、美国剪辑声音协会MPSE理事会成员董旭旭、青年演员刘曜畅。三位嘉宾根据自己的行业经历,为众多岛城影视追梦人展现了一幅幅多彩画面,并围绕各自从影以来的经历和体验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对家乡影视产业发展的期许和展望。
董旭旭:“胶南嫚”的电影路
董旭旭求学于韩国新闻传媒专业,又到美国学习电影专业,她在美国参与过多部影片的制作。2015年,她参与了中美合拍片《长城》的制作,在张艺谋导演团队工作,担任双语录音助理。这位优秀的电影新人确实一位地地道道的“胶南嫚”,董旭旭在对话现场介绍:“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在胶南电影院工作,我是在电影院里跑着长大的,就是人民路上那个老的胶南电影院,我在那里跑着长大的。可能这一种从小的环境的影响,对于胶片的达达声音,使我长大后踏入电影行业。”
尽管年轻,董旭旭却积累了丰富的电影策划与制片方面的经验与实践知识,强大的制作能力以及聪慧的思维、国际化视野,这都为她后期的发展铆足了后劲。当前,她参与策划的影片《鬼吹灯之天星术》正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内置景拍摄。和美国完善的电影工业对比,董旭旭认为:“回国之后,国内电影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充足,我们的器材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我们缺乏更多的影视专业人才。”对于青岛的影视产业,她建议:“青岛拍摄了《流浪地球》之后,开启了重工业电影元年。什么是重工业?电影行业有各种岗位、专业、人员的需求,尤其我们青岛,当大型电影剧组来了之后,当地人才能承接下来,青岛才能真正成为电影之都,真正成为电影人的成长摇篮。”
李方媛:热爱潜水的制片人
青岛是个能持续孕育明星的城市,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艺术形式、不同表演领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制片人的李方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不仅精艺术、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她还具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她曾当过演员、电视剧统筹、电影场记,还担任制片人,种种经历练就了李方媛稳健的做事风格。
孜孜追求梦想的路上,李方媛始终没放下她的故乡情结,由其担任执行制片的电视剧《我们这些年》在青岛热拍。作为电视剧制片人,她认真研磨外景地取舍,和制片组人员一起多方奔波与考察,最终选取了青岛。作为制片人,她坦言压力要比做演员大得多,而她舒缓压力的方式是潜水:“我喜欢潜水,我会到东南亚那一边,如果是6、7月份有时间的话我会去那一边做一些海洋保护,种种珊瑚什么的。”
今年下半年,李方媛计划与马来西亚合作开展海洋保护,同时筹备一部关于自闭症儿童潜水教育的电影。因为现在自闭症儿童特别多,国际上有很多人发现潜水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医治非常非常的高,所以她会结合这个元素筹划一部电影,完美的把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
刘曜畅:在挑战中寻求创作灵感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刘曜畅,像位邻家大男孩,阳光帅气,一亮相对话现场,就有不少观众高声说道:“我们是校友啊!”毕业于青岛三十九中的刘曜畅在青岛西海岸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电视剧《大英雄》中担任重要角色,该片将作为新中国建立70周年献礼片在今年上映。在剧中,他出演反面角色,是“全剧最复杂,心电图似的人物线”,但刘曜畅却享受其中:“我觉得这种角色才有挑战性,作为演员我喜欢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我的创作欲望。”
刘曜畅的父亲是编剧,从小接触影视圈“那时候我觉得演员这个职业好酷,可以在镜头前潇洒自如地展现自己,那时候想,如果将来有一天可以站在镜头前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当梦想实现,他却发现作为演员并不轻松,每天奔波于各大片场和拍摄基地,有时压力会很大。“我是一个天生比较爱运动的人,每个星期会坚持长跑,经常会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我觉得当压力特别大的时候,能出一身汗,把汗水出透了是缓解压力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记者了解到,由青岛电影博物馆策划的对话影视人栏目是一个面向影视业界的文化沙龙,栏目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展现影视人的魅力风采,并对青岛影视产业建言献策,博物馆同步留下影像档案,成为记录青岛影视文化的鲜活载体。青岛电影博物馆位于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核心区域,2018年4月正式开馆,博物馆突出“光影长河”的概念,把影像与时间两个概念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参观者通过与展品交互体验,切身感受电影的发展历程。
作为青岛新崛起影视基因之于青岛,是一道浓郁厚重的文化风景,让青岛绽放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多彩魅力。青岛作为“电影之都”,着力打造影视工业化发展,影视教育与服务全方位发展,这让青岛影视文化供给呈现多元化,使青岛城市文化底色更亮,为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增添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