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代表的是回忆,记下的却是故事。今年56岁的即墨民俗收藏爱好者孙先勇自2004年起便开始收藏别人觉得“没啥用”的老物件。至今,在他的小仓库中,已经堆积了上万件大大小小的老物件,俨然是一个小型民俗博物馆。
万件老物件成就民俗“藏宝阁”
“这些老物件多来自于旧时农家,可能连艺术品、工艺品都算不上,但它们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日前,在位于即墨龙泉街道河南崖村的一处小仓库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而这些老物件的主人就是今年56岁的孙先勇,在孙先勇看来,这个小仓库就是他的“藏宝阁”。
孙先勇的“藏宝阁”一共两间,占地1500平方米,分为古家具类、陶瓷类、灯具类等15个类别。其中一间挂满了农耕用具、战车、老式家具等,另一间摆放着画报、书籍、钟表等物品,藏品共计12000余件。
推开位于二楼的“藏宝阁”大门,房间里满满当当地挂着各种老式挂钟、画报、农耕工具、搪瓷茶缸等,着实让人有种时光穿越的错觉。在一侧的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三把样式别致的太师椅,后方则挂着40余个形状各异富有时代感的挂钟,以及琳琅满目的老式收音机和煤油灯等。在藏宝阁的中心位置,一个穿着亮红色官服的人偶在桌案前正襟危坐,后面的架子上摆着几幅字画,场景惟妙惟肖。“这个是我最欣赏的宝贝之一,这个桌子就是我们即墨县衙最后用的那个审案的桌子,费好大功夫收回来,然后专门做了一个人物做场景模拟。”孙先勇介绍。
屡遭质疑误解,收藏情怀不减
孙先勇说,他很早以前就对这些老物件产生了兴趣,从2004年开始就开始收藏,但一开始只在自己家和亲朋家里找。别人不要的铝具、竹篮子、煤油灯,他见了就跟看见宝贝一样爱不释手。起初,由于家里地方有限,为了摆放自己好不容易收藏回来的宝贝,他特地在家附近租了个车库安放。
“天天捡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干啥?”每当周边居民看见他拿着一些破旧老物件回来,或者到废墟中找寻“废品”都很不理解。每每这时,他总是嬉笑着随便应付几句,然后继续“淘宝”。
淘来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孙先勇便在单位附近找了个大厂房,这些东西有了“安身之处”。他收藏的爱好也被邻里知晓,有些居民便开始主动将自家一些不要的老物件送给他,加上自己从各地收回来的,孙先勇收藏的老物件也从最初的几十件,变成了现在的上万件,小到缠线板,大到纺线车、旧衣柜,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村民赠送和掏钱购买,更多的藏品是在拆迁废墟上淘来的。孙先勇为了把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的老物件儿保留下来,15年来,他几乎跑遍了胶东地区的大街小巷。
免费参观,留住乡愁乡情
收藏的东西多了,孙先勇的小厂房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收藏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以前即墨人的生活。”对于这些人,他来者不拒。
孙先勇介绍,这些年前来参观的人不少,也曾有人想要出高价购买,但被他拒绝了。但是如果有建乡村记忆馆或者民俗博物馆的,他则愿意免费赞助。目前,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剧组前来租赁这些老物件。“去年租了200余件,这些租金再用来收藏、购买别的老物件。这些年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收藏了。”
“这些老物件凝聚着一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大多数东西已经很难再找到了。”孙先勇说,正因如此,他才更加执着地进行收藏。如今,孙先勇的愿望是建一个民俗博物馆,让更多人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即墨的文化历史,真正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情,寻得到根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