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青岛新闻网4月29日讯 (记者 张萍 通讯员 綦斐)“五一”假期市民外出活动、旅游增多,青岛也进入旅游旺季。5月正值春夏之交,随着气温升高,肠道传染病发病将逐渐增多,特别是部分病原体容易在海鲜等食品中存活繁殖,如饮食不当,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部分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今天,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提示市民及来青游客要注意防范食源性疾病、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传染病的发生,郊外游玩防止蜱虫叮咬。
气温升高谨防“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临床上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发病形式可表现散发,亦可呈群体性发生。鱼、虾、蟹、贝类海鲜食品是我市的地方特色,但如果被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污染,加上储存、加工不当,很可能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平时储存食物和做饭时,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不食用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并不要储存太久。
2.食用海鲜类要烧熟煮透,不吃生、半生水产品及不洁、不卫生、腐败食品。
3.市民及游客应选择正规、卫生的餐馆就餐,不要光顾无牌证的餐饮单位及路边摊店。
4.如果意识到已经进食了腐败变质的食物,应进行催吐,还可口服盐水补充电解质以防脱水;情况严重应及时去医院救治,不可自行乱服药物。
5.每年5到10月份是肠道门诊开放的时间,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去肠道门诊就医。
6.餐饮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从业人员应注意食品操作卫生。
5岁以下儿童特别预防手足口病
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市手足口病将逐渐增多。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一周左右自愈,少数重症患儿可危及生命,因此婴幼儿家长对该病不可小觑。其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污染环境或器具传播。
市民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注意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本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托幼机构及学校应做好晨检,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患病儿童,防止感染他人。
5.搞好环境卫生,对患儿的玩具、餐具、便器等做好日常性消毒。
6.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
5月水痘、流腮、猩红热仍处高发期
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逐渐下降,但5月水痘、流腮、猩红热仍处在高发期。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水疱,可伴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畏寒、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并伴有疼痛。猩红热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皮疹为主要表现,发病以学生及幼托儿童为主,可出现关节、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
预防此类疾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加强户外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做好戴口罩等个人防护。
4.幼托机构、学校等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并去医院诊治。
5.对儿童等易感人群可接种麻腮风、水痘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户外活动谨防蜱虫叮咬
蜱是一种媒介生物,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同时蜱还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大家不可轻视。5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市民在郊游爬山等户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1.进入林区或野外,应穿浅色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3.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含有避蚊胺的市售驱避剂或花露水,可以持续保护几个小时;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
4.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否则,可能会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里,造成更大的伤害。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处理。
外出旅游注意防过敏,远离猫狗
另外,“五一”假期期间市民仍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出游玩注意劳逸结合,切勿疲劳游玩;还要防范花粉过敏,采取穿长袖衣服、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常备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在外出和旅游时要远离猫狗,一旦被猫狗咬伤或抓伤,应及时用肥皂水与清水交替冲洗伤口并尽快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