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城阳:倾力打造社会救助六度模式 兜紧民生底线

2019-06-18 17:47 作者:任俊峰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蓝马甲”为困难群众帮办救助申请。

打造全民健康“方舟”,为群众构建多重保障

青岛新闻网6月18日讯(记者 任俊峰 通讯员 张晓武 石少坤)为全体70万常住人口购买政府救助责任保险,包含自然灾害救助责任险、火灾爆炸救助责任险等10个险种的商业保险,在全省率先出台《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填补救助政策空白,创新建立困难家庭医疗兜底救助制度,低保家庭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实现了全额救助……作为青岛市被民政部批准的唯一国家级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区,城阳区在健全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不断持续释放民生红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群众构建多重保障,倾力打造全民健康“方舟”,城阳区倾力打造的“社会救助六度模式”成功入选民政部2018年度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提名。

近年来,城阳区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聚焦社会热点、民生痛点,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扩广度、提精度、增密度、加力度、转态度、升温度,着力构建起全面覆盖、大统筹、精准化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民生底线越兜越紧、越兜越牢、越兜越实。

扩大救助广度,彰显民生责任担当

城阳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始终把每一名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突出政策创新,坚持应救尽救,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城阳区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出台了《城阳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凡是在城阳区稳定就业的外来转移人口家庭,有固定住所且家庭成员均在城阳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的,都可在城阳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区有12名“新市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惠;扩大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范围,出台了《城阳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凡是在城阳区办理居住证满1年、就业或创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或纳税满1年、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将“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出台了《城阳区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建立了“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办法,通过“收支两条线”进行综合衡量,将居民家庭所必需的医疗、教育、房租等合理的刚性支出纳入贫困评估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同等享受低保家庭各类社会救助政策。目前,已有21户困难家庭享受政策,切实缓解了“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破解了因“悬崖效应”引起的“事实贫困”“相对贫困”问题。

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签约仪式。

提高救助精度,实现救助资源集约化使用

城阳区严格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四项机制,加快实现各类救助资源的有效衔接,确保各类救助资金精准使用。

建立大救助信息平合,推进救助资金精准分配。建立了覆盖全区18个部门、6个街道的救助信息平合,各类信息实现充分共享,平合启用以来,已实施救助8万余人次,发放救助金2亿余元,有效避免了重复救助,促进了救助资金的合理、精准分配;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推进救助政策精准解读。目前6个街道累计共为6000余名困难居民提供1.5万次咨询服务。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推进救助对象精准认定。不断拓展核对数据源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民政、人社、税务、教体、残联、公积金等20余个部门和各家银行的信息联网,有效实现了各类救助信息的全方位立体核对。据统计,城阳区每年核对困难家庭5000余户、1万余人,做到了救助对象的精准认定、精准救助。建立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机制,推进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每个社区确定3-4名社会救助代办员(信息员),主动深入群众家中寻访探察,及时将社区困难群体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到街道,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机制建立以来已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困难群众800余户。

增强网络密度,全方位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针对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城阳区始终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确保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推进“学有优教”行动。实施困难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2018年共为4524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补助金443万元。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儿童失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爱心午餐”,目前已为201名学生补助午餐费用30万元。推进“病有良医”行动。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对困难家庭就医进行住院、门诊、参保缴费及长期医疗护理救助等医疗费用全部实现了“一站式”即时救助。2018年,建立了低保家庭(含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医疗兜底救助制度,对25个病种中医保不报销的19种特药及部分特材等纳入救助范围,低保家庭政策范围内的费用实现了100%救助,截至目前已救助23人、补助资金7万元。推进“劳有宜业”行动。建立起政府培训、市场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等立体式就业帮扶机制,保证帮扶对象“劳有宜业”。针对法定年龄内有就业能力但未就业的帮扶对象,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40万元,每年举办一次政府补贴培训,确保每人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家庭生活特别困难、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帮扶对象,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每年帮助300余名困难家庭人员实现就业,部分家庭脱贫致富。推进“民有善保”行动。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在青岛率先设立“失智专区”,解除了家属后顾之忧,实现了失智困难老人“老有所养”。大力推进公租租赁住房建设,全区100余户低保家庭住进新房。推进“弱有力助”行动。在扎实推进困难群众同步奔小康行动、“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等行动基础上,依托城阳区慈善会和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和机制灵活的特点,区财政专门设立100万元政府引导资金,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关爱弱势群体活动,推动资源动员社会化、资源配置精准化,目前已帮扶困难人员2万余人次,有效回应了困难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百通岗”为群众更“高效、便捷、快速”的服务。

加大救助力度,保证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城阳区坚持共建共享,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每年将七成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民生保障始终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低保实现城乡统筹。自2011年开始,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其中2017年开始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每人每月达到660元。低保金投入逐年增长,年均保障2500户、5000人。加大临时救助力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每人每次最高可救助10000元,每年原则上可救助20000元,特殊情况实行一事一次,可救助20000元以上。近年来年均救助达900余人次,年均支出达500万元。创新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建立了困难家庭医疗兜底救助制度,低保家庭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实现了全额救助,个人实现“零负担”,低保边缘家庭可救助到个人自负费用的85%以上,中低收入家庭3万元以上的部分可救助到80%以上。近年来,年均救助达4500人,年均支出达1000余万元。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月990元,城市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农村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惠及全区260名特困供养员。

转变服务态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城阳区坚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从转变政务服务态度入手,优化提升服务流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实行“救助办理首问负责制”。推进“救助政策一次性告知制度”,实行“救助事项一次办好”服务机制,基本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

提升民生温度,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城阳区坚持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救助体制机制,全方位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社会救助的力度、精度、深度、广度和温度不断提升。建立机关干部联户帮扶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困难家庭跟踪制度等多项社会帮扶制度,发动全区各界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和联户帮扶困难群体活动,从政府到企业,从街道到社区,从社会组织到个人齐行动,多渠道、多形式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精神关爱、服务救助、法律援助、健康救助等多种帮扶,建立起全方位的救助网络,营造了浓厚的救助互助氛围,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据统计,全区各界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走访帮扶各类困难家庭6000余户,为困难家庭送去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温暖,困难群体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