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期间,连续19天吃住在单位;六年多来,经常加班至凌晨;30天里,用脚丈量出500余页、20000多字的工作笔记和11张环境监管图表——
许宝森:拼出来的“环保铁汉”
▲许宝森(左)在高新热电进行环境执法检查。周伟 摄
“来企业之前,要提前做足功课,平时的一次检查,就是对企业的全面体检,既要严格执法,又不能过度执法,要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7月4日上午10时,高新区的日头晒得人有些睁不开眼,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二中队负责人许宝森正在新业路上的高新热电进行环境执法检查,企业加药记录、设施运行台账和脱硫措施等都要一丝不苟对一遍。此时,室外的温度达到了32摄氏度,而正在进行供热生产的高新热电,厂房内的温度直逼40摄氏度,许宝森汗流浃背。
虽然过了供热季,但为了满足周边企业生产用热需求,高新热电仍处于24小时运转当中。对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营情况、扬尘和噪声等污染指标的效果检查,是许宝森和他的队员们此行的主要工作内容。今年6月份,高新热电建设了车辆扬尘处理系统,为了企业能顺利达标,许宝森每隔三五天就要来到高新热电,对现场怎样布局、设备怎样安放才能满足环保要求提出专业建议。
“煤厂现在存煤3000吨,容易产生扬尘等污染,许队就带着队员指导我们加装防护网以及喷淋装置,小到喷头的角度或者几厘米的位置调整,他都一丝不苟。而且,对于锅炉等环保或技术改造政策,国家也在不断更新,许队就为我们及时提供详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并帮企业建立长期工作规范。”高新热电安全环保负责人赵绚说。当天,许宝森共完成了高新热电、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和智力岛路监测断面等检查工作。
其实,2012年12月从部队转业至当时的市环保局高新区分局时,由于专业跨度大,许宝森“两眼一抹黑”,法律法规不熟,执法经验为零。曾在部队荣获十余次嘉奖、荣立2次三等功、有19年党龄的许宝森是个非要把工作干到极致的“死心眼”。不熟悉法律法规,那就利用中午或者下班后的休息时间自学,六年多来,他从来没有午休;没有执法经验,那就向老同事请教,多跑现场。
当时,许宝森负责的是出口加工区和河套街道的环境执法工作,辖区聚集了600多家小规模企业,涉及水、气、声、渣,执法压力大。4个人,一辆车,他带着队伍,一个村一个村过,一条街一条街筛,用了30天走遍街道的每一个角落。500余页、20000多字的工作笔记和《河套街道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排放示意图》等11张环境监管图表,就是许宝森走出来的答卷。
几年来,许宝森承办和参与的执法案件数量多、案情复杂。处罚次数多了,处罚范围广了,就难免有熟人来说情,他都耐心解释法律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来说情的人心服口服。在他的辖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许队长的耳朵是水泥做的”。
最令许宝森难忘的是中央环保督察以及“回头看”,许宝森和他的队员们提前对辖区情况进行摸底,督察和“回头看”期间,来案子、分案子、报方案、现场核查,他没日没夜地忙,不管刮风下雨,连续19天吃住在单位,经常加班至凌晨,直到劳累过度患上神经性耳鸣,再发展下去就会有失聪的危险,虽然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休息,但他也只是开了点药就跑回单位继续加班。
人人都说许宝森是个“铁汉”,但“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小企业主交罚款时的无助眼神刺痛了我,我意识到作为环境执法人员,既要严格执法,也要设身处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许宝森说。面对经营困难的企业,他想方设法用日常获得的信息,介绍企业有机联合、抱团取暖。在他的帮助下,一对企业找到了合作点:一家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的生产原料;六对企业签署了厂房租赁合同,实现了资源共享。
因工作尽职尽责,许宝森先后被评为全市环保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伟 通讯员 葛晶晶 张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