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青岛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散布在老城区的一些历史建筑与旖旎的海滨风光相得益彰,成为岛城亮丽的风景线和城市名片。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金口一路11号、江苏路4号以及福山支路13号老建筑修缮工程等近日陆续办理了规划手续。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岛城不少老建筑通过重新修缮后获得新生。而当前,我市一批老建筑陆续步入“百岁高龄”,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
探访
金口一路11号迎来新生
市南区金口一路11号的一栋老建筑现状。徐常青 摄
据了解,金口一路11号房屋是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传统风貌建筑,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民居使用,居住人口较多,现状条件较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此次修缮,原有建筑面积及高度均保持不变,同步拆除院内后期加建的部分建筑,进行环境整治提升。
具体内容包括:
房屋石墙墙体及地下基础进行加固;
屋顶木屋架维修加固及屋面被动节能构造改造;
外围护墙体被动节能构造改造;
建筑立面采用节能断桥铝门窗,北侧一处窗改门;
房屋地面防潮保温构造改造,恢复原有地窖;
建筑朝内院的西及南立面玻璃幕墙走廊代替房屋原外廊加建部分。
7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金口一路11号的这处老建筑。只见建筑大门紧锁,透过大门缝隙可以看到院内有些杂乱,墙体墙皮脱落,木质楼梯已经老旧不堪,整个院落看起来有些萧条。住在附近的一名市民告诉记者,这处老建筑里曾经住着十几户居民,居住空间拥挤,条件较差。
据悉,新业主将其收购后拟按照原有德式建筑风格进行修缮,同步拆除违章建筑和整治院区环境,打造一处艺术学术交流场所。这也意味着,这处老建筑有望迎来新生。
进展
多处老建筑将改造提升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除了金口一路11号修缮工程外,规划部门近日还为江苏路4号平改坡项目以及福山支路13号周叔迦故居修缮工程等办理了规划手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南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局将结合全市“城市品质提升攻势”,进一步加强市南区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做好大学路和沂水路美丽街区示范片区、劈柴院改造提升、潍县路19号改造、兰山路20号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试点工程的规划论证和审批服务,努力使老城区成为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调查
8年修复上百栋老建筑
2011年,国家文物局通过了《八大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随后根据此规划编制了修缮方案。2011年以来,我市共对上百栋列入各级文物的建筑进行了维修。近几年,岛城对居庸关路9号、11号;德国警察署旧址;青岛市万字会旧址——罗马厅;汇泉路18号、正阳关路11号、山海关路1号;太平角一路12号、14号、16号等进行了修缮。这些老建筑的修缮,是青岛老建筑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
我市专门开展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库建设,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每年“立项一批、设计一批、修缮一批、利用一批”,稳步推进近现代文物保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其中,青岛本土的文物修缮公司承担了青岛近现代文物保护建筑修缮重任,他们以保护近现代建筑本体和发展近现代建筑文化为宗旨,抢救濒临灭失的近现代文物建筑,传承近现代建筑维修保护传统工艺,挖掘失传工艺和建筑文化。
特点
修缮保护贯穿“工匠精神”
可喜的是,在老建筑修缮保护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贯穿其中。修缮单位严格执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和可逆性原则”,遵循保护方案贯彻实施尽量减少偏差。把握“原材料、原规格、原工艺、原色彩”的执行力度,根据青岛近现代文物建筑的特点,充分挖掘历史传统工艺,弥补部分原材料消失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不足,为今后青岛地区的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例如,在八大关老建筑公主楼保护修缮工程中,修缮单位依据原始资料记载,原样加工了彩色玻璃、原位置安装就位;采用历史记载的砂浆配合比和工艺要求,原样恢复了局部外墙竖条曲面抹灰造型饰面。工作人员还深入深山,购置符合传统工艺要求的石灰膏、自制麻刀丝等,严格按照历史记载的工艺要求,组织操作工人,精准把握板条麻刀灰的施工工艺,把工匠精神充分体现到文物保护工程实践中。
探索
积极推进“保护+利用”模式
修缮保护仅仅是第一步,老建筑如何充分发挥功能和价值,是更为重要的课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岛多渠道探索老建筑保护利用的模式。如今,“保护+利用”成为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导向,自2016年起,新申报的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立项,均要求业主单位综合考虑后续利用方式,做出修缮及展示利用立项报告,引导业主单位重视近现代建筑活化利用。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建筑的公益属性,岛城鼓励将近现代建筑辟建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中花石楼、公主楼等已辟建为文博场馆;青岛德国建筑中有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欧人监狱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等已辟建为博物馆。
位于市南区湖北路17号的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已修复一新。徐常青 摄
另外,水师饭店旧址(又称水兵俱乐部旧址)2016年保护修缮后,青岛城市发展集团通过对该建筑历史和电影价值的挖掘,对百年老建筑进行再开发再利用,将其打造为中国首家电影文化综合体——1907光影俱乐部。
关注
老建筑正步入百岁“高龄”
1994年国务院公布青岛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建筑遗产保护被提上了日程。2009年,我市完成第一次全市域范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普查,列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和名录。根据市规划部门统计,青岛目前共有372处建筑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包括1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35处优秀历史建筑。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老建筑的修建年代从1899年到1914年不等,如今,不少老建筑都已经步入百岁“高龄”,进入了需要整体大修的“老龄化”时期。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主动提出维修的情况开始明显增多,每年审批维修的文物建筑由前些年的三四个增加到十几个,老建筑的修缮工作量加大,其保护修缮更突显重要性。(记者 李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