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区敲定!济青烟的未来,要看这四个字!
在今年6月底举行的G20大阪峰会上,中方宣布将新设6个自贸试验区,而入围名单终于在8月26日正式公布。分别为: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
名单的公布让全国第三大经济体的山东,结束了没有自贸区的“尴尬”。包括济南片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在内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范围确定,也让青岛成为了国家级新区和自贸片区双覆盖的城市,这意味着新一拨来自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发布后,济青烟“齐鲁三城记”又将在对方开放的版图中,上演“错位发展”新的故事。
青岛片区位置确定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济南片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总面积119.98平方公里。其中的青岛片区位于西海岸新区,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是山东3个片区中最大的一个,面积占比超43%。
具体来看,青岛自贸片区东至前湾港,南至嘉陵江路,西至王台镇园区一路,北至龙门河路,包括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综合保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四个功能区。
济青烟“新三城记”:注重“错位发展”
毋庸置疑,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为在列的城市与省份释放出了政策层面的开放红利。此次新设的6个自贸区各个都有不同侧重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山东自贸试验区的任务是:围绕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出了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和探索中日韩三国地方经济合作等。
对于青岛来说,这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实在是相得益彰,不仅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一带一路双“节点”的区位优势,还有吞吐量高居世界前列的青岛港坐落其中,年底转场运营的青岛新机场也将肩负起青岛辐射东北亚、打造国际枢纽门户城市的重任,为青岛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再看具体的功能划分:
济南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青岛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助力青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烟台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这意味着,国家对青岛的要求和期望,更高了。而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通过一个月后又迎来自贸片区的获批,也能看出国家战略加持青岛的力度。
事实上,早前2016年山东竞逐全国第三批自贸区的方案中便曾经提到过,山东自贸区将以青岛保税港区为主体进行规划建设,此外,济南、威海和烟台三地的部分区域也将纳入自贸区范围。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北方第一强省的省会,济南的处境却一直略有尴尬,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也曾被中央巡视组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蛰伏多年后,济南的强省会时代正式开启,2019年初,莱芜市正式并入济南,济南区划面积由7998平方公里增为10244.33平方公里,济南也正式从“大明湖时代”迈向了“黄河时代”。
从全国看,济南的区位优势不可谓不优异,北连京津冀、南临长三角,西与中原城市群毗邻,既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又是北京、上海之间重要的节点城市。
央企城、内陆港、西部会展中心、山东科学城、齐鲁科创走廊、济莱高铁、济南城市轨道交通……济南的重点项目安排彰显着她向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目标的迈进。济南自贸片区的设立无疑可以将济南的区位优势更加发挥,进一步增加对总部型企业的吸引力,并使城市丰富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形成产业化规模,以增强对周边区域的引领带动。
烟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领航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示范区,以及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但交通闭塞仍是烟台目前最大的短板。
而依托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烟台自贸片区,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立体的交通网络。
烟台开发区共有5万多家市场主体,工业企业近3千家,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产业格局。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24家,设立各类基金174支、总规模1300多亿元。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15家,其中省级以上130家。
烟台自贸片区集聚烟台港西港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保税港区、环渤海高铁等“三港一站”重大设施,将与烟台片区协调联动发展。未来,随着环渤海高铁、烟大渤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将推动烟台片区成为环渤海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区域。
根据自贸区的申报规定,自贸区必须以省为单位,最多可以申报3个片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左右。目前获批的自贸区中,也基本都是3个片区的配置。
这与年初山东召开的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到的,山东要形成“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不谋而合。
优劣各异的自身条件和侧重的差别化任务,让青岛、济南、烟台有了错位发展,服务山东经济的可能,山东想利用青岛、济南、烟台这三个山东最强市的提升跨越,在整个山东发展全面起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新的突破,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片区规划,则为其在国家战略层面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核心青岛如何发力?
青岛在自由贸易片区建设中固然拥有着大量优势,但如何将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利好,青岛需要学习、改善的方面,还有很多。
自贸区最核心的生命力便是“制度创新”,中国12个自贸试验区设立近6年来,累计形成202项制度创新成果得以复制推广,切实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早在2013年9月,国家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青岛便迅速派出商务代表团前往学习,第一时间创新复制推广国家自贸试验区经验。
此次青岛自贸片区的正式设立,不仅给予了青岛实验制度创新的资格,更为青岛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对外开放是青岛的拿手好戏,2019年上半年,青岛进出口值达2804.9亿元,是山东外贸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增长17.3%,增速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717.5亿元,增长36.1%。而自贸区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其固有优势,截至2018年底,我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不包括海南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61万家,其中外资企业3.4万家,自贸区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二的面积,吸引了12%的外资,创造了12%的进出口。
自贸区内壁垒更少,开放程度更高,也更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青岛将探索联合日韩企业、商会、金融机构等,共同开拓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第三方市场。
除此之外,青岛自贸片区还提出了允许国外交易所在片区内设立办事机构、支持海外创新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试点等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贸区的获批不仅为山东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山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未来,在政策利好的加持下,山东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步伐会越走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