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9月8日讯(记者 于泓)中共市北区二届八次全体会议第二次会议9月8日在区机关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奋进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加快建设“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区委书记张新竹指出,当前的青岛有国家战略加持,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市北区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认可。只要全区上下奔着目标、团结一心、加压奋进,一定能够早日将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历史方位变为现实地位,实现老城区转型升级、凤凰涅槃,为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开放视野找准发展方位,全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
方位决定站位,方位决定未来。 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是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发起的15个攻势之一。作为胶州湾东岸的主城核心区,市北区具有建设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先天优势和资源禀赋。
从历史渊源看,青岛城市建设的原点在市北,建设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对百年青岛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复兴。青岛因港而兴,大港是青岛港的根脉所在。从1897年开埠,港口带动了铁路、纺织、商贸、金融等临港产业繁荣发展。20世纪初馆陶路集聚了50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一些外国跨国企业、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轮船公司也都设在此处,成为当时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因此,建设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对青岛城市建设原点的回归,也能通过“城市再中心”,有效破解西部老城复兴难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复兴老城、激活西部的战略支点。
从现实意义看,全省港口的“大脑”“核心”在市北。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落户青岛市北区,作为“指挥中枢”和“大脑”的集团总部,位于航运产业链的“顶端”,将会集聚围绕港口、航运等相关的所有企业家、高端人才等顶尖资源,包括上下游的贸易、金融等关联产业,以及与东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这些都将从市北引进来、走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航运服务机构选择在港口、总部附近集聚。因此,市北区理应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新龙头、新高地。
其次,大港具备让航运、贸易、金融充分互动,成为“引爆点”的优势条件。在青岛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转型发展中,大港区域成为主城最稀缺、最有价值的规模化存量发展空间,已具备启动开发建设、由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型的条件。而市北区作为传统的工商业大区,现代服务业占比高,基础好。尽管位于主城核心区,但全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仍有5000余亩,而近年来征收的40万平方米腾空房屋,可直接改造为可独栋组合、花园办公的建筑,这是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重要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市北通过棚改征迁等重大战役,锻炼了一支善于攻坚、能担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磨砺了大家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在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任务面前,市北人可以说干就干,率先推动国家战略、省市部署落地落实。
再次,高端航运服务要素更容易在主城区发展。从发展趋势看,大型企业、高端人才最容易在地理位置优越、城市依托良好的区域集聚发展。市北拥有主城最为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和基础支撑,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密布畅达,形成青岛主城区半小时、全域一小时、半岛城市群两小时都市圈。近年来,全区抓住服务保障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海军节等契机,大幅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区环境大幅改善,市民更加方便宜居。这些主城优势构成了一个能平衡生活和工作、让人愿意来和留得住的复合环境,更容易聚合人才、信息、知识等要素,有力吸引高端航运服务的企业、人才等来区集聚发展。
区委书记张新竹表示,王清宪书记强调,“青岛是青岛人的青岛,还是山东的青岛、全国的青岛,青岛也是世界的青岛。”这是青岛在发展大局中的觉悟和担当。市北建设创新中心核心区,也应遵循这种大格局,面向更大的范围整合要素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为全市、全省而用。
用创新思路搭建发展平台,推动创新中心核心区全面起势
站在全新方位,谋划创新发展。市北区围绕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方位,突出重点,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着力构建“1412”发展格局。
“1”是以大港区域为龙头,突出核心引领。大港区域是市北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其转型改造是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大港区域规划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总投资可达1500亿。大港区域转型改造已作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五场硬仗”之一,上升到市级层面统筹协调推进。下一步,市北区将重点引进邮轮旅游、金融贸易、商务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赋予老港区新活力。着眼港城无缝衔接,实施大港与周边区域车行、人行交通一体化方案,在人气、产业、功能等方面形成对周边的辐射带动,打造最适合青年人集聚的创新时尚活力区,实现“功能再造、要素集聚、活力注入、复兴引领”。
“4”是以四大片区为延伸,强化全域支撑。打造创新中心核心区,必须放眼全域。各片区围绕大港龙头,立足各自基础,各打各的优势仗,做好产业导入、承接和发展壮大。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坐拥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青啤、历史城区等基础,全力做活港口与啤酒两篇文章。加快导入春光里、洪泰资本等创投风投业态,复兴馆陶路“青岛百年华尔街”。用好邮轮母港外溢效应,做好产业承接,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片区形象。滨海新区围绕服务好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橡胶谷、百洋医药等龙头企业,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交通组织、土地利用和建筑形态,加大资源优化重组,打造出入主城区的桥头堡。中央商务区大力引育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落户青岛的优选地,成为营收、税收全市领先的高端总部集聚区,打造总部楼宇经济新高地。创新资源集聚示范片区充分发挥地铁集团、各大商业综合体、1907音乐街等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人流”变成“留人”,讲好年轻人的故事,打造国际一流、市北特色的时尚消费中心和创意产业基地。
“12”是以12个平台为支点,创新整合资源。坚持开放思维、平台思维,依托存量骨干企业广泛搭建平台,发挥大企业稳增长、能迅速推动产业升级的优势,用骨干企业等整合资源、集聚资源、配置资源,让资源要素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以山东省港口集团为核心,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总部集聚平台。
充分发挥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核心作用和吸附能力,以40万平方米历史街区为产业先期承接载体,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多业态集聚融合和良性互动,打造航运贸易金融总部集聚平台。
以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为核心,打造中车科技产业生态圈平台。突出工业遗产开发特色,推动四方机车厂约650亩土地二次开发,建设轨道交通核心装备研发中心、智能运维数据中心等,打造以中车科技研发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补充,融入红色文化、机车工业文化和特色商业的中车产业新城。
以中车四方车辆研究所为核心,打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基地平台。依托中车四方所核心技术优势,引入上下游资源,持续发力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搭建新平台,助力青岛打造城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链。
以青岛啤酒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啤酒元素集聚平台。依托青啤老厂区、中粮大悦城等,引进青啤旗下研发、贸易等板块,完善交通配套、服务设施等,打造具有青啤特色的世界知名啤酒元素集聚地。
以百洋医药为核心,打造青岛国际大健康产业化基地平台。培育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动态跟踪服务企业上市,联动发展青岛动卫中心资源,做好百洋周边千亩土地联合开发,在互联网化医院管理、医药电商等方面实现产业集聚。
以青岛地铁集团为核心,打造城市智能交通产业集聚平台。以地铁大厦为轴心,依托地铁串联沿线商务楼宇,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企业集聚,塑造地铁经济黄金连廊。
以利群集团为核心,打造台东商圈迭代升级平台。发挥利群集团龙头作用,结合台东打造全国高品质步行街,进一步增强商业集聚效应,提高消费体验度,有机融合登州路啤酒片区打造特色商业中心。
以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平台。发挥园区集聚和辐射效应,突出“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四大核心功能,培育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生态,引领青岛人力资源产业由百亿级向千亿级跨越。
以山东海运为核心,打造山东省海洋特色产业园平台。发挥山东海运行业龙头作用,以航运业为核心,以航运服务、贸易、金融、科技等产业为重点,引进国际、国内大型航运企业总部,打造航运产业聚集平台。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核心,打造橡胶新材料产业生态链平台。整合青岛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橡胶谷、启迪协信、中航科技园等资源,结合郑州路两侧改造4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建设以橡胶化工、金属合金等为重点方向的橡胶新材料产业生态链平台,构筑市北科创策源地。
以青岛理工大学为核心,打造建筑创意产业集聚平台。依托大学学科优势及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资源,吸引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绿色建设、地理信息等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将其200亩市北校区打造成没有围墙的百亿元产业集聚平台。
以颐中烟草为核心,打造山东中烟科技产业园平台。加快盘活1919创意产业园,拉长产业链,着力打造集新型烟草制品及装备的全国研发、生产基地,卷烟辅料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园。
用改革方法力促发展落实,为高质量建设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坚实保障
开放促进创新,创新倒逼改革。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要落地落实,必须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刀刃向内、流程再造,突破制约发展的梗阻,强化落实平台、体制、机制、资金、配套等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为高质量建设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坚实保障。
以改革促平台整合。建好工作专班平台。设立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推进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专班,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推进工作。搭好政企互动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推动双方信息及时共享、资源有效整合、交流充分高效,实现各方合作互利共赢,形成推动区域产业快速集聚和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以改革促体制顺畅。发挥好部门“空中部队”作用。提高站位,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工作。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用专业思维来思考问题。强化服务意识,眼光向下,服务基层。发挥好片区“特种部队”作用。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坚持效率优先,注重流程再造,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联动,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发挥好街道“地面部队”作用。立足全党抓经济,各街道围绕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突出重点,摆兵布阵,一手促稳定,一手抓发展。
以改革促机制优化。优化考核机制当好“指挥棒”。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突出正向激励,对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强化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事业激励等;对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坚决严肃追责问责。严格督查机制画好“写实像”。抓好责任分解,强化跟踪督查,改进督查方式,实施精准督查,将督查重点放在工作实绩上,以督促战、以督提效,让各部门各单位真刀真枪干,用数字说话、用时间说话。健全赛马机制选好“砍骨头的刀”。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在坚持政治标准第一位的前提下,把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标尺立起来,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改革促资金保障。抓好财政资金“开源”。抓好“双招双引”,招引企业总部等税源企业注册落户,力促企业挂牌上市,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扩大税收增量。用好平台公司“融资”。要围绕区属国有公司改革,多渠道多工具多层次融资。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把政府手中的闲置资产盘活,将资产资本化、证券化,为市北区的发展导入充足的资金流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借助青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以及创投风投等资源持续向市北集聚的东风,积极引进创投风投机构总部落户市北。同时,积极关注市北现有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把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本凝聚好、使用好。
以改革促配套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以服务者心态打造让人舒服的营商环境,用市场化、法治化提高政务服务和资源配置的效率。重视并用好媒体监督,倒逼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加快生活配套提质升级,着眼高层次人才、年轻人等工作生活需要,大力推进学校、人才公寓等建设。稳定社会环境。强化责任落实,突出问题导向,把各层级、各方面的稳定责任落细落实。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做群众工作、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改善城区环境。围绕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突出大港周边、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提高管理标准,体现青岛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完善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动环境治理水平实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