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医改红利惠民生守护百姓健康梦 市北区医疗卫生发展改革实现跨越发展

2019-10-03 12:37 作者:于泓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10月3日讯(记者 于泓 通讯员 战华)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已走过了70个年头。市北区医疗卫生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等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赤脚医生”到各科专家;从简陋不堪的卫生室到标准、敞亮的诊疗大厅,无论是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是医疗服务的持续改善,这些巨变都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深化医改,正在努力让全区群众走上“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回归公益,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零差率”药品,即公立医疗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使用的基本药品,实行按药品进价销售,不再加价产生利润,利润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加成,一方面倒逼公立医院转向依靠优质诊疗服务求生存,另一方面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在青岛市市北区,11所公立医疗机构推行“零差率”后,一年可为患者减免药费920余万元,“零差率”药品也从一开始的200多种,增加到今年的685种。

从2017年10月开始,一些非基本药物、进口药也被纳入社区“零差率”的采购范畴,增加了儿科药品、中成药等品种,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诊疗”的目的。全部药品统一从山东省基本药物销售平台进货,进价即售价,一目了然,进一步压缩了中间环节,基本药物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自2018年开始,市北区推行“慢性病患者使用免费药品”政策,选取了针对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两种“国药准字”常用药——“辛伐他汀片”和“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让门诊统筹、门诊大病患者免费使用。通过社区医院签约门诊大病医疗,其超出医保报销范围的自费部分全部由区财政“兜底”,仅此一项,解决了全区4000余人的用药难题,政府财政支出约43.9万元。

扩量提质,建成全覆盖医疗保障体系

“小时候,日常感冒发烧小毛病都是在家里扛着,高烧不退等很严重的病才会去8里地外的卫生所看病。几乎是很少去医院看病。”提起以前看病难的状况,河西街道居民袁德海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好了,社区医院都开在家门口,我的母亲93岁了,眼睛看不见好多年了,在社区医院签约家庭医生以后,给老年人做免费查体,每周两次去家里做检查。而且医疗报销90%,我们自费不到100元。”作为一个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人,袁德海深切感受到了70年来医疗卫生改革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市北区各级医疗机构达760余家,涵盖三级、二级、一级综合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等,涉及医养护理、急救应急、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多领域,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医、防、康、护、养融合多元化发展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居民最多步行15分钟就可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着巨大作用,承担着国家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服务全区近百万人口,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信任度也逐步提高,更多的居民愿意到社区“求医问药”。

资源下沉,构建合理就医新格局

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

自2015年开始,市北区启动医联体建设,全区145所基层医疗机构与8所三级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实施辖区医联体内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相认可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目标,逐步缓解看病难。

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作为国家级试点地区之一,自2013年始市北区试点运行全科医生团队工作,全区成立了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为成员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慢病防治一体化、健康管理等四项基础服务,此外,居民还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由家庭医生协助选择相关服务内容,享受“订制”服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如今服务团队已经壮大到165支,配备智能化、便捷化随访箱,常住人口签约33万余人,签约率服务33%,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近11万人,签约服务率达74.9%。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