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虽说三面环海,却饱尝缺水之苦,每位“老青岛”都会对这段缺水的历史记忆犹新,青岛走过了一条告别淡水资源紧缺的漫漫长路。
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青岛时先后两次谈到青岛供水问题。
1982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联合召开了“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的设想。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这项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大的远距离调水工程,伴随着隆隆的炮声,在位于胶县境内的桃源河畔拉开帷幕。
经三年七个月,几十万军民、上千支施工队伍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斗,引黄济青工程终于在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
须臾间,黄河水已经哺育了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30年之久。
30年来,清清的黄河水,从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流经253公里输水河道、跨越4个市(地)、10个市(县),4座泵站、36座倒虹、81座涵闸、2座渡槽,送入棘洪滩水库,又经22公里暗渠送入白沙河新水厂,使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市区,流进工厂,流进医院,流进千家万户。
30年来,气贯长虹的引黄济青工程已累计向我市提供涓涓清流46.82亿立方米,相当于84个崂山水库(库容量约为5600万立方米)库容。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伦敦有泰晤士河穿过,泰晤士河供水系统每年要向1300万人、2000万人次的旅游者,以及工业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巴黎周围地区的用水则有一半取自塞纳河。
有人曾说,没有引黄济青,就没有青岛今天的大好局面。
01
“缺水,青岛市怎么开放,怎么发展,你们应该抓紧解决了”
上世纪80年代,青岛年年为水而奋斗,先后投资1.8亿元搞了4次应急供水工程,如大沽河水源地引水工程、产芝水库、尹府水库引水工程等,对缓解青岛市供水紧缺状况起到了作用,暂缓“缺水”危机,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缺水”困境。
青岛的缺水局面始终牵动着中央领导同志的心。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青岛时先后两次谈到青岛供水问题,当听取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汇报青岛缺水情况后说:“缺水,青岛市怎么开放,怎么发展,你们应该抓紧解决了。”
如何解决,出路何在?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缺水,只有跨流域长距离引水。因此,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应急供水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并向省政府提出了远距离调水的建议,引起了国务院各部门的重视。
1982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联合召开了“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的设想。
1984年2月,山东省计委、建委又召开了“青岛城市供水方案论证会”,省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进一步确认了跨流域调引黄河水的方案。1984年4月,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教授受国家计委委托来山东省、青岛市对引黄济青工程实地考察论证,建议引黄济青工程采取明渠方案。
02
“青岛是开放城市,要上引黄济青工程,把黄河水调到青岛,采取明渠方案,搞出80年代水平。”
△1986年4月15日,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开工典礼在桃源河畔隆重举行。
1984年7月,万里、胡启立、李鹏、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视察黄河后,在济南召开引黄济青工程方案汇报会。在会上,万里同志指出:“青岛是开放城市,要上‘引黄济青’工程,把黄河水调到青岛,采取明渠方案,搞出80年代水平。”国务院于1985年正式批准了工程方案。
引黄济青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在桃源河改造工地现场正式开建。
引黄济青是解决青岛供水问题的关键工程。透过泛黄的《青岛日报》,我们可以看到:1984年9月24日刊登引黄济青工程批准上马的新闻,1986年2月19日刊发完成地质勘探的消息,同年4月16日刊发开工的新闻,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之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又进行了集中报道,先后刊发消息、通讯、评论等报道12篇,图片十余幅。此后至1989年11月25日正式完工通水,报道一直不断。
△《青岛日报》“引黄济青”工程相关报道截图。
1989年5月8日至5月24日,《青岛日报》编辑部派出3名记者组成采访团,翻山越岭,朝起暮宿,一路采访一路发稿,每天一篇,记录了引黄济青沿线干部群众的奋斗和艰辛。前后共刊发《打渔张:青岛活力的源头》《夜宿侯镇》《半路遇劫入丹河》等报道近二十篇,计两万余字。
“此刻,我们就站在引黄济青工程的渠首——博兴县打渔张引水闸那高高的坝顶上。水闸之外,就是我们的母亲之河——黄河”“我们秀丽的岛城,在严重干旱的重压下,已经被整整煎熬了30年”“青岛的干渴缓解在望,600万人民颔首相庆”……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窥见,当时饱受水荒煎熬足有30年之久的600万青岛人民对“黄河之水”的渴望。
03
“对青岛而言,引黄济青工程已成为最主要供水工程,让青岛缓解了缺水之痛。”
黄河,再一次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她的儿女,为青岛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正式建成通水,设计向青岛市供水30万立方米/日。
“对青岛而言,引黄济青工程已成为最主要供水工程。”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19年11月16日,工程累计配水青岛46.82亿立方米。
省水利厅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引黄济青工程对青岛的重要性:
199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666.39万,国民生产总值180.77亿元,引黄济青工程年内向青岛市供水5842万立方米。2018年,青岛市常住人口939.48万,是1990年的1.41倍,国民生产总值1.2万亿元,是1990年的近66.4倍,引黄济青工程年内向青岛市供水3.88亿立方米,是1990年的6.64倍。此外,供水历史最高年份2016年供水量4.74亿立方米,占青岛市区用水总量的90%以上,保障了青岛市的用水安全。
2014年以来,为有效缓解胶东半岛地区因连续干旱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引黄济青工程连续5年实施应急抗旱调水,累计配水青岛19.83亿立方米。
据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青岛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家庆介绍,2015年以来,胶东半岛持续特大干旱,自当年10月至2018年2月,引黄济青工程开启向青岛应急供水,全体职工奋战820余天,引水入库10亿多立方米,确保了青岛用水,实现了向青岛市七区三市供水的全覆盖。
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每年向青岛市供水超过4亿立方米,棘洪滩水库作为青岛最重要的水源地,保证了青岛市90%以上的用水需求。
“引黄济青”工程,让青岛缓解了缺水之痛。
与此同时,引黄济青工程经过30年的调水运行,整体进入老化期,渠道、泵站、水库以及机电设备等均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输水效率降低,输水能力下降,已不能满足设计输水要求。省政府决定实施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并于2012年批复初步设计。工程批复立项以后,适逢胶东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在保证胶东地区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相继实施。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计划2020年底全面完成。
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的唯一调蓄水库。实施改扩建工程后,棘洪滩水库的设计供水能力将由原来的30万立方米/天提升至71万立方米/天,实际最大达到130万立方米/天,大幅提升对青岛市的供水保障率。
04
“双路供水”与海水淡化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的海水淡化能量回收系统。
目前,青岛客水调引完全依赖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是唯一的客水调蓄水库。而南水北调东线借用了引黄济青工程142公里输水干渠,形成了“卡脖子”段,且棘洪滩水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单一渠道输送客水、单一水库调蓄客水的状况,无法保证青岛市城市供水安全。
10月29日,青岛市黄水东调承接工程在平度市明村镇小营村北开工。工程建成通水后,可实现年输水1.89亿立方米,通过优化调配可增加至3.15亿立方米,为青岛开辟了第二条输水线路,与现有引黄济青工程互为备用、互为补充,可实现青岛市“双路供水”的目标。
青岛也在向大海要水。
今年以来,为抢占高质量发展战略新空间,加快落实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相关要求,青岛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
目前,青岛海水淡化项目主要有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设计规模均为10万吨/日,加上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一共有3万吨/日的规模,青岛目前海水淡化建成规模已达23万吨/日以上,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五分之一,在省内遥遥领先。
现在,青岛每天实际应用淡化水15万吨/日。争取国家试点后,明年青岛海水淡化规模有望超40万吨/日。
与此同时,众多海内外海水淡化相关企业及技术装备研发机构拟投资青岛,如以色列国家水务集团、西班牙水务公司、合肥通用技术研究院、天津膜天膜、巴安水务、鲁信集团和中信环境等企业与青岛保持密切沟通衔接。天津海淡所、天津大学水研究院、津膜科技、风生海水研究院和南京水研究院等项目现已落地。
饮水当思源。青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引黄济青这项惠民利民工程。
(作者 |鲁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