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月10日讯(记者 黄晓)今天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海信近十年来第5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健与研发团队的成员一道,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领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家电业务起步,到今天智慧交通、光通信、精准医疗等高科技B2B板块多面出击,海信在传统家电企业中率先实现高科技转型,在既有产业技术升级形成新优势的同时,新兴产业形成强劲新动能。尤其近十年,海信在医疗等高端产业领域坚持自主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幸福人们生活的高质量好产品和智慧解决方案,不仅是海信“技术立企”战略的内在要求,自身拓展新兴科技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产业支点,更是海信“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幸福亿万家庭”的使命担当。
最早填补国内数字医学三维影像技术空白 造福患者
2013年,海信集团与青大附院成立了“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半年后,双方合作的成果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以下简称 CAS)现身,并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董蒨院长的手术中应用。
2013年12月3日,被国内多家大医院判定“无救”的两岁济南男童帅帅,在青医附院接受了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孩子肝脏的2/3几乎被肿瘤“吞噬”,情况十分凶险。董蒨正是借助于双方联合研发的CAS系统,经过4个多小时手术,成功切除了大小为12×12×10厘米的肿瘤,出血量仅为30毫升。董蒨说,之前这种手术的确不敢做,“是数字医学救了他的命”!
2015年,海信集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式推出了联手研发的CAS系统,一举填补了中国数字医疗三维影像辅助手术的行业空白,改变了外科医生手术的传统模式和方法,让很多过去不可能实施的疑难外科手术成为可能。
2019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又一次以CAS系统救治一名10个月的婴儿,两个多小时精准切除了其肝脏内拳头大的肿瘤,而手术全程流血量仅为8ml。
近五年来,海信CAS系统已进入了解放军301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医院、齐鲁医院等全国上百家三甲医院,很多肝胆、泌尿、胸肺等领域的外科医生,以此成功救治8000多位疑难患者,其中,包括很多儿童患者,他们重获新生。
对于手术医生来说,长久以来,CT只能提供二维图像,医生只能凭经验估算病患的脏器、血管、肿瘤等位置和关系。海信CAS系统以增强CT影像为基础,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结合人工智能、三维重建等,建立起清晰、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精确还原肝、胆、胰、脾、肾、肺等胸腔、腹腔器官,病灶以及周围脉管系统情况,从而辅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规划、术中参考、术后评估,减少病患出血,最大程度保护人体脏器,提升手术的精度、效率,尤其是成功率,造福患者。
到目前,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工作站关键技术专利群”获得了十余项发明专利,被认定为山东省百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海信CAS系统引发传统医学变革的同时,也打破外资品牌垄断高端医疗设备的高墙。
如今,海信在智慧医疗领域已拓展出数字化手术室、医用显示器、移动护理终端等多个产品线,首款超声诊断仪已于去年11月成功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量产上市,这也将填补山东省在彩色超声领域的产业空白,促进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国产化。
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 以“利他之心”持久增强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
国家科学技术奖由国务院设立,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具有极高的荣誉性和权威性。
对于“技术立企”的海信来说,技术是根,是战略、信仰,是最坚实的护城河,更是海信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根本。海信认为,技术本身不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一个手段,所以海信尤其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从需求出发,以“利他之心”激发技术创新的灵感,用技术为客户、用户创造良好的体验和服务,最终赢得无价的信赖。
也因此,尽管近十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持续“瘦身”提质,更注重“产学研用”,不断减少数量、优中选优,然而海信获奖的密度不断提升。包括CAS系统在内,近十年海信已先后5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和二等奖3次,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
海信获奖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厚积薄发。2015-2019年,海信集团共申请发明专利、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合计约2万件,近3年,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增速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