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和孩子一起“玩泥巴”,他们把印章刻成艺术

2020-01-13 04:25 作者:韩彤彤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韩彤彤)

你见过属于陶印的“freestyle”吗?当篆刻家拿起刻刀,须臾之间,一枚极具“中国范”的陶印出炉了。前段时间,青岛的书法、篆刻大师走进校园,与孩子们玩起“泥巴”教学。在他们的刀笔下,一枚小小的陶印,也能“吞下”世间万象。 

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独家采访到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印社副社长及青岛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乃瑞以及山东印社社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刘强,与三位大师一起聊聊有关书法、篆刻的那些事儿。

张伟:陶印是一件“乐陶陶”的事儿

“制作陶印是一件“乐陶陶”的事儿。”张伟边说边刻出了一个“年年有鱼”。刻个印章或许不难,但印章要“腔调”却非易事。所以,刻印也是个讲究书法功底的手艺活儿。 

在张伟眼中,陶印的难度并不低于书法。“自由而不逾矩,陶印别有一番风味。”在与孩子们互动时,张伟围着桌子走了一圈又一圈。看着面前这群小小的人儿十分专注地“捣鼓”自个儿的小印章,他的眼里是藏不住的笑意和欣慰。 

张伟年少时拜书法家蔡省庐为师。那时,蔡老告诉他:“既然学了书法,就要坚持到底。”“只此一句,让我受益终生。”这段经历一个转折点,张伟自此走上书法求学路,终生与书法结缘。

“书法的未来充满莫测。”在张伟眼中,书法作品当有个性且不逾矩,有传承且不泥古,“这才是好的书法作品应当追求的目标。”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书法创新。他希望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为书法注入更多个性化的元素。

“创新要为书法百花园中开放健康与美丽的新花。”张伟说道。

杨乃瑞:方寸之间成就艺术

“陶印是篆刻的一种,你也来试试!”说着,杨乃瑞拿起一枚刻好的陶印递给记者,“打印泥要滚着来,快拍快打。”打完印泥后,再用宣纸“一敷一刮”,一组“宁静致远”跃然纸上。

初学者往往会新奇于篆刻的实践部分,或许少有耐心了解它的历史。事实上,自殷商至今,篆刻已有3000多年历史。“形质虽小,但它却有独特的艺术形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说起篆刻,杨乃瑞认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篆刻与古文字学、书法、历史、美术、工艺、文学和美学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印章也叫印信,古人用印是信誉的象征,具有权威性。”从需懂甲骨文的秦汉印到现在颇有趣味性的陶印,随着时代变迁,印章也在不断具备新的寓意。在杨乃瑞看来,学生感受陶印的过程,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实践。

“有的孩子喜欢刻个‘博闻强记’,有的喜欢刻个‘怡然自得’,无论大家刻什么内容,都是一份自勉。”和孩子们坐在一起的杨乃瑞,好似玩心大发,从桌上寻个块儿“半成品”示范起来,“对他们来说,陶印既有动手教育,也有美育教育。”

“方寸之地的卵石上表现万千气象,尺水寸山却有山长水调之境。”何为篆刻?这就是篆刻。

刘强: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创作陶印,要先设计印稿。篆法和章法都很重要,刀法要配合篆法和章法,风格不同,刀法也不同。陶印,终归还是属于篆刻的范畴。”刘强拿着一枚印章向记者展示,“陶印是立体的,除了印面,还有印钮。”

“这些都可以发挥创作。”说完,他执笔在印面上画了幅印稿,然后一边刻一边跟记者解释,“陶印古朴、大气,自带韵味。它跟石、竹、铜等印章的篆刻风格不同。”

近年来,刘强始终致力于让“书法”和“陶印”走进校园。“把陶印和书法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因此,只要有空,刘强就会来到校园和同学们一起练书法、刻陶印。

传承之余,刘强也一直在寻求篆刻的创新。对一枚印章而言,印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一名篆刻家,他却认为,印钮也是一件艺术品。“印钮造型就是一个小雕塑,同时还要有刻制、施釉、烧制这些环节。”刘强介绍道。

“刻砖、刻陶、刻石印、刻金属印,都有着不同的经验和方法。”为了有所创新,他时常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花费大半时间琢磨湿着刻还是干着刻?考虑大的怎么刻?小的怎么刻?印钮怎么做?还尝试着用铁钉和刻刀相互配合……他不停地调整,不停地实验。

其实,不仅是印钮,在刘强眼中,印章本身已自成艺术。

小小一枚印,却集世间万象。这便如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上,恰有各个时代的“大成者”不遗余力地各抒己见,这才让每个时代成为了“集大成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