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吊顶端操作室内工作的王永换。
王永换在135米塔顶检查卷扬机。
王永换攀爬50多米的塔吊只需三分钟。
王永换在135米塔顶行走。
王永换正操纵塔吊往楼顶吊运材料。
系列报道
从213米高的百盛商业大厦,到254米高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再到281米高的卓越世纪中心……如今,青岛第一高楼被369米的海天中心刷新。
对城市而言,每一次高度变迁的背后,都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蓝天白云,抬眼便是高空天际。他们,就是被誉为“高空筑梦者”的塔吊司机。 6月20日,记者来到青岛高新区腾讯双创小镇项目,跟随塔吊司机王永换,爬上百米高空体验云端筑梦者的日常。
不到1.6米的身高,50公斤的体重,王永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精瘦干练。 20日清晨6时,王永换来到项目工地,乘坐施工电梯到达18楼后,来到一座仅有3米左右长的“小桥”前,它连接着大楼与塔吊。“小桥”对面,便是高高耸立的塔吊。戴上手套,检查好安全带、防坠绳,他便踏上了“小桥”。虽然桥体两侧都做好了保护,但站在桥上俯瞰,记者双腿仍不禁打起了哆嗦。“不要害怕,眼睛朝前看就可以。”王永换步履轻盈,抵达塔吊后,他系好防坠绳便开始在塔吊里往上攀爬。
“月底前就可以封顶了,这座楼是整个项目的最高建筑,高度达到了131.3米。”王永换所在项目的施工方、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腾讯双创小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于凤洋告诉记者,王永换的塔吊吊臂半径达70米,最前段的吊力达2吨。目前,该塔吊高度达到了135米,从18楼的平台进入塔吊后,王永换还需要向上攀爬50多米。
进入塔吊后,王永换站在梯子上,只见他先伸出右手,抓住扶手后右脚一蹬,身体随即向上,左手抓住更高一层的扶手,如此反复,仅用了三分钟,他便爬到了位于塔吊顶端的操作室内。
经过允许,在做好一切防护要求的情况下,记者随即开始攀爬。塔吊楼梯空间狭小,爬了没几级楼梯,记者就感觉双臂发麻,只能停下来在平台上休息。如此反复好几次,十五分钟后,终于抵达塔吊顶端。
正式开机前,王永换要对塔吊平衡臂做检修,通过塔吊吊臂上的轮滑,抵达吊臂前端,对钢丝绳进行润滑,检查钢丝绳是否开裂……除了脚底的轮滑,王永换前后左右无所依靠,抬头仰望,犹如身处云端之中,似乎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在上面行走,记者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王永换却像走在平地。
一切无误后,王永换这才坐进驾驶室。说是驾驶室,面积只有一平方米左右。里面,摆放着不少矿泉水瓶。“上来一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要待上5个多小时,喝水、上厕所,都只能在驾驶室里完成。”王永换告诉记者。
坐在驾驶室内,阳光从三面透明的玻璃窗跑进来,无遮无挡。身处百米以上高空,迎着刺眼阳光,王永换不停“码放”着城市高度。“虽然身在百米高空,但实际作业时,塔吊司机其实是个‘瞎子’,操作全靠信号工指挥。”王永换告诉记者,对塔吊司机而言,对讲机是最重要的助手。每次操作,都有两名信号工协助其完成,一名信号工在起点处,另一名则在落点处。开塔吊有行业术语,“大车”就是左右旋转,“小车”就是吊钩前后调整,“起升”就是吊钩的升降。王永换就是通过信号工的指挥来调整方位。除了和信号工之间的沟通,其余时间,王永换独自坐在驾驶室内,无人说话聊天。
王永换今年35岁,老家在贵州六盘水,从小,他就习惯了攀爬,也没有恐高感觉。可2009年第一次接触到塔吊时,他还是有些紧张。9年间,王永换辗转全国多个城市,但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在青岛的时光。“在百米高空放眼望去,海天一色的美景,让人陶醉。”日月起落之间,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留给城市现代、时尚的印迹。
记者 徐美中 摄影 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