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学了本事,给咱们这换个样子。”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回乡之路》单元中,高妈妈看着漫天黄沙,对学生们如是说。在脱贫攻坚、带着家乡全面奔小康这一历史使命前,作为家乡的一分子,年轻人能做些什么?青岛即墨区金口镇的90后王晨旭交出了他的答卷。2012年,他自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放弃了留京工作的机会以及澳洲知名大学的读研进修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热土,带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投入到景观苗木与桃树种植中去。
王晨旭与他的沼肥蜜桃
放弃留京工作机会,回乡做“新农人”
“我从小就喜欢种花、种菜,很向往那种宁静的田园生活。”王晨旭告诉记者,上大学时,他每次放假回家听到的都是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致使农业生产出现断层的事情,农产品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问题也令人忧心。“未来,农业还是要靠年轻人顶上去,我想为自己家乡也出点力。”那时,他便有了带着新思路、新想法回农村打拼的想法。
王晨旭每天的工作便是悉心照看这些桃树与景观苗木
2012年,王晨旭在父母的支持下,筹资130万注册成立了青岛虹旭花木专业合作社。“一部分启动资金是父母给我准备出国留学的学费,剩下的是问亲戚借来的。”起初,王晨旭的园区以种植桂花、插花、耐冬等景观苗木为主,次年他拿出10亩地尝试种植有机桃子。
用桃子与红糖发酵制成的天然酵素做肥料
坚持绿色种植,沼渣发酵成有机底肥
“桃园隔壁就是沼气厂,我们将沼渣变废为宝,发酵成有机底肥,从而取代传统化肥。”他介绍,园区灌溉用自有深水井的水勾兑沼液或者酵素,病虫害防治都是叶面喷洒酵素。下图为桃园内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此外,王晨旭还会用自然掉落及剩余的桃子做成酵素,种出的桃子不仅口感更佳,还可滋养土壤。这里的桃树不仅拒绝农药、化肥,就连除草都采用人工方式,始终坚持绿色有机种植。“今年春天,我们5个工人除了十几亩桃园,人不够用我就自己上手。”他说。
王晨旭共种有10亩沼肥蜜桃,年产量约3万余斤
“我第一年种桃子,有1/8的桃树都死了。”在创业之初,王晨旭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我一开始就去别的农户加学习,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联系上了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近年来,他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培育除了新品种桃子“二老板”,今年第一年开始结果。此外,双方还合作种植白菜试验田。
王晨旭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培育的新品种“二老板”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王晨旭的园区目前已经达到300多亩,以种植果树和景观苗木为主, 80亩美国红枫、1.2万棵茶花、2000棵桂花满园飘香、600多棵桃树。
除桃树外,他还种植景观苗木
“起初是出于兴趣,现在更多是责任”
目前,王晨旭的桃园已进入采摘期,每天约有30-40人前来采摘。他坦言,由于不用化肥、农药,沼肥蜜桃的品相一般,但口感却格外香甜,有机质含量更高,抗病能力也比一般的桃子要强。“咱回乡创业的就是要带头儿种出老百姓放心吃的东西,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坚持的,我想彻底改变农业上自己种啥不敢吃啥的现状。”王晨旭顺手摘了一个桃子递给记者。
王晨旭告诉记者,自合作社创立至今,有很多“铁粉”每年都会来到园内采摘鲜果。今年,沼肥蜜桃的售价为7元/斤。“虽然因为成本原因,桃子售价相对较高,但我们至今还没有实现盈利,每年的营收还抵不过地钱和人工费用。”
前来采摘的市民
尽管创业8年,仍是入不敷出,但王晨旭从未想过打退堂鼓,“一开始干农业是出于兴趣热爱,但现在更多的是责任,不管怎么样都要坚持干下去。”王晨旭园区里的工人,年纪最大的已70多岁,最年轻的也年过五旬,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带动更多有能力、有技术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带头从事新型农业工作,真正扑下身子扎根农村。(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