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任俊峰)
“从开始疼,到疼得最厉害,经过了多少小时?”日前,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痛风病专科门诊,一个机器人“医生”给病人预诊,数据上传到坐诊医生的平行痛风智能诊疗系统上,大大缩短了就诊时间。
这款全新的“智能问诊机器人”,由青岛高新区企业青岛中科慧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可以提供包括专业化问诊、诊断建议方案、治疗建议方案、用药提醒、饮食推荐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像中科慧康一样,青岛高新区的众多机器人企业,正智造出一批批各有神通,大显神威的机器人。作为青岛市机器人企业集聚地,在全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引领下,青岛高新区以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迅速集聚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项目,在新一轮“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中力争上游。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累计引进一百余个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
产业链条完整,机器人产业集聚初显成效
在青岛海德马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办公楼大厅入口,摆放着一圈冰箱、洗衣机等的轻工业钣金冲压产品,智能化家电生产线正是海德马克的起家之处。海尔、海信、美的、小鸭等大型家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都有“海德马克制造”的身影。
公司重工事业部总经理夏峰告诉记者,今年,海德马克正在新研发了一款设备,将有望打破该类产品只能依赖于进口的局面,“目前此产品只有奥地利的一家企业可以生产,如果我们研制成功的话,将可以完全替代进口”。
顺应工业4.0的发展趋势,海德马克开始将目光转向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找准发展方向精准钻研。2012年,200吨数控重载锻造操作机下线,翻开了公司跨入高端装备行列的新篇章。目前公司实现产品结构调整重大突破,已发展为智能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150项国家技术专利,生产了580余套锻造生产设备,650余条家电钣金生产线,产品遍布50余个合作国家和地区。
在青岛高新区,像海德马克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形成了优质机器人产业项目齐聚的局面:
通产智能科技公司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身份证分检系统、自助体检系统、微车管所、视频会见等功能;
科捷机器人公司的注塑机器人,一次可同时抓取32个零部件,极大提高生产速度和准确率;
青岛新松机器人的巨无霸港口机器人,体型长达15米,可载重65吨。虽然体积大,但可以做到定位精度小于5厘米,最大运行速度7米/秒。
目前,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链产品涉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龙头企业加速集聚,世界机器人排名前10的企业,已有ABB、KUKA、安川、发那科、那智不二越、新松等6家落户,机器人“四大家族”齐聚,毕勤、海克斯康等一批外资优质项目落户发展;本土企业势头强劲,软控、科捷机器人、科捷智能装备、宝佳、诺力达、北洋天青、星华智能等企业迅速崛起。
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2018年实现产值超40亿元,2019年实现产值约50亿元,2020年将有更大的突破。
另外可喜的是,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上下游链条非常完整,上有德系智能、盈可润、旭升视觉等核心零部件和系统供应商,中有科捷、宝佳、诺力达、星华智能、新松等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下有本地合作及红树林等教育培训,建链成效显著,形成了良好的配套发展模式。
此外,链上企业阶梯式分布,既有新松、软控、星华等上市企业,北洋天青、德系智能、通产等新三板企业,也有科捷机器人、科捷智能装备、宝佳自动化、高测股份多家拟上市企业,还有元启智能、里奥、力鼎等一大批潜力企业,呈现有利竞争和引领格局。
招才引智,机器人产业环境日益优化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对机器人产业来说,高端人才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大力引进人才,高新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支持,围绕人才、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化发展环境,出台十余项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累计引进智能制造领域高端人才70余名。
其中,蔡鹤皋、王天然、封锡盛、卢秉桓、吴澄、张钹等机器人领域两院院士6名,国外院士1名,与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应用人才联合培训基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打造青岛国际机器人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打造良好的营商发展环境。
人才引来了,关键还得留住。
为让人才免除后顾之忧,高新区党群、经发、科技等诸多部门纷纷出台提供产权型人才公寓、“人才特区”计划、产业发展资金、园区企业孵化奖励政策等企业所切实需要的各类政策情况下,园区企业双招双引取得很大成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多项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青岛机器人产业集群获科技部火炬中心批设创新性产业集群试点培育;2018年10月,由科捷机器人牵头组建的山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获批成立;2016-2018连续三年,获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共同颁发的“金手指奖 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称号。
人才的集聚,产业环境的逐步优化,为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促创新,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是无土之木,而青岛高新区则为其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其中,园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引进青岛塔波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自与企业签订孵化协议以来,园区在产业政策支持、科技服务、高校资源对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无微不至的服务帮助这棵“小树苗”成长。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2018年,大学科技园开始着手帮助塔波尔机器人申请规模以上企业。由于企业对政策信息了解不透彻,大学科技园就承担了准备申请的一揽子工作。从前期收集政策支持文件,到配合企业与相关科技服务中介对接,大学科技园“忙前忙后”全程帮办,帮助企业顺利通过规模以上企业的认定。
为帮助塔波尔机器人进一步发展,2018年下半年起,大学科技园积极引导企业筹备上市。为了保证上市成功,大学科技园与塔波尔财务总监及管理人员密切沟通配合,从省市区各层面政策支持配套出发,对接青岛市和青岛高新区相关科技部门对企业进行重点政策支持,最大限度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2019年4月,大学科技园收到一份特殊的邮件:“关于同意青岛塔波尔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函”。这份文件带来的正是塔波尔成功新三板上市的好消息,该企业也成为大学科技园第一家自己培育孵化的上市公司。如今塔波尔机器人年产值已经从几十万跃升为2亿。
通过协助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高新区各园区企业技术突破成效显著,贯标和知识产权成果增长迅速,荣获多项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和荣誉称号。
科捷已成为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物流设备及智能装备为核心的工业4.0解决方案服务商;
海德马克凭借着研发的“硬核技术”数控快锻机入选山东精品装备名录;
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迅速推进的形势下,悟牛智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出了无人驾驶消毒机器人,无偿捐赠到疫情防控一线,是目前青岛唯一一家进入隔离区部署和调试设备的企业
……
2018年,高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获专利授权206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累计专利数达到980项,目前正在申请专利308项;新获省级以上荣誉15项,各类创新平台近20家,获批培育全省唯一一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试点,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明确发力方向,高新区加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根据规划,青岛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力争全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跨入国内先进城市行列;以高新区、西海岸新区等区市为重点,加快机器人产业集聚,构建机器人发展生态体系,建设全国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高新区科学布局以机器人为主导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加速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对于青岛市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合目前的产业基础,高新区将重点补齐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壮大系统集成。”青岛高新区招商部副部长华熙凤说。
今后,青岛高新区将重点发展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加强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外引内培,一方面大力吸引国内外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入驻;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实力的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通过引资、引技等方式切入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
在中游本体制造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方面,高新区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以点带面推动工业机器人向小型化、轻型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延展布局人机协作机器人、真空清洁机器人、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推动高新区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积极拓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加大对青岛高新区现有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重点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公共服务、物流、家庭清洁、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公共安全、应急救援、极限作业等特种机器人。依托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手术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加快机器人在医疗健康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布局。
培育壮大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以集成应用促进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依托青岛高新区良好的应用市场基础,积极推动机器人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医药等行业的规模化集成应用,聚焦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加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0年11月23日,“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青岛高新区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菁英将汇聚一堂,共商机器人产业发展大计,而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新高地,青岛高新区将借本次大会的东风,进一步形成高端人才、企业、创新成果集聚的局面,进而在新一轮“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中力争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