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84岁的青岛籍地质专家曾用双脚丈量青藏高原 写下《行走高原》记录寻矿“历险记”

2020-11-24 08:44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保存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的这张地质年代表是赵以汉亲手绘制的。

今年84岁的青岛籍地质专家赵以汉,长期在西藏、青海和甘肃工作,4年前曾著书 《行走高原》,记录下他在青藏高原寻矿的难忘回忆,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地质人的那段激情岁月。11月16日,赵以汉接受早报独家专访时称,他的地质梦想是从崂山一次寻“宝”开始的。作为青岛人,赵以汉既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又是一名地质义务宣讲员。退休后的他经常到母校青岛四中和矿石博物馆,为青岛众多地质学粉丝普及知识。他以半生的地质情缘,书写了老一代地质人不畏艰苦的精神,成为青岛人的骄傲。

讲述

荷枪实弹高原寻“宝”

赵以汉出生于即墨区赵家岭村。当时他的父亲在青岛四方机厂工作,曾在抗日时期组织过许多抗日活动,后来还被写成了书教育后人。“从小听着父亲抗日故事长大,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格外清晰。难忘的岁月给了我巨大力量,对以后的地质梦想产生了积极影响。”赵以汉说,父亲赵世恪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后,母亲带着他四处流浪,几经周折才在青岛上了小学。后来在青岛四中毕业时,机缘巧合考入了南京地质学校。

“在高原寻矿的经过,像是荒野求生,九死一生。”想起几十年前在西藏寻矿的经历,赵以汉回忆说。19岁那年,他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作为队长带领31名同学奔赴西藏为祖国建设事业找矿。当时的西藏地质局野外地质队配有藏语翻译、机要员、报务员和随队护卫战士,地质队全体人员都是荷枪实弹。

“我和队友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挎枪、骑马连夜翻越几座山,骑到马匹累倒时,我们便把自己的干粮喂给马吃,把军用水壶中舍不得喝的救命之水倒在帽子里给马喝,吃喝之后,马儿像是通了人性一样坚强地站起来继续赶路。”赵以汉回忆,1958年2月,为了寻找修筑水坝的石灰岩矿,他带领地质队奉命去找矿。在翻越几座大山后,根据山上的地形地貌,赵以汉凭着扎实的地质知识,用望远镜环顾了一下四周,便断定不远处的山上有石灰岩。果然,队友们走近查看,正如赵以汉所判断。就这样,地质队用很短的时间,找到了粘合剂原料的矿山。

传承

80岁写下寻“宝”回忆录

赵以汉写的 《行走高原——赵以汉地质漫记》一书,4年前出版时曾风靡一时,现在依然受到许多地质爱好者的青睐。赵以汉告诉早报记者,他曾和地质队的战友们长期在西藏、青海、甘肃找矿,经历了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即便是退休后,赵以汉对高原寻矿的很多细节,都历历在目。为了留下记忆,当时已经80岁的赵以汉拿起笔,著书记录老一辈地质人的艰苦岁月。他以38年的地质工作经历,详尽讲述了老一代地质人寻矿“历险记”。

“奋斗在青藏高原的一代代地质人,将理想与青春献给了共和国的地质事业,这种情怀与梦想应当通过书籍、电影等媒介传承下去。”11月16日,赵以汉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宝玉石博物馆,向慕名前来的众多青岛地质爱好者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心路,讲述了他和队友在青藏高原上发生的难忘故事。

为了传承老一代地质人的精神,深圳一家影业公司将以《行走高原》为创作蓝本,拍摄一部院线电影《祁连宝藏》,再现一代地质人为共和国找矿的青春传奇。赵以汉说,当时的地质队员工资高,每月工资大约300元人民币,而当时内地城市一般职工每月工资约为20至30元。“从小就知道生活不易,懂得感恩,所以有了工资后,每月要给在北京地质学院攻读本科的一位同学寄去20块,一直寄了4年,直到同学毕业。”赵以汉不仅热心肠,更是一个孝子,到西藏后,便把单位发放的几百元进藏生活补贴,寄给了青岛老家的母亲,自己仅留了很少一部分作为生活费。

幕后

地质梦想从青岛起航

“由于我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干了一辈子地质工作,家人也受到很大影响,外孙就读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地质学院,还有多位家庭成员从事地质工作。而我的地质梦想就是从青岛开始的。”赵以汉回忆说,1953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需要寻找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他就是在这一年正式进入了南京地质学校。

在青岛上学时的偶然经历,让赵以汉埋下了一个地质梦想。正是这个梦想,有了后来“为了寻矿,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特殊经历。当时,赵以汉在青岛四中读书,一次,学校在崂山组织活动,他和几名同学进行科学实验时,听说崂山上有一种矿石,安装上天线后,就可以制作成“矿石收音机”,收听到广播节目。

这一发现让赵以汉兴奋不已。于是,他和几名同学开始在崂山上寻找这种矿石。在翻越了几个山头后,几名同学已经累得汗流浃背,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寻找到这样的矿石。回到学校后,赵以汉并没有灰心,心里暗暗决定,要学习地质知识,将来一定要找到能制作收音机的石头。后来,从青岛四中毕业那一年,正好地质学校来招人,他立即报名考试并被录取。从此,他开始了圆梦地质。

“这张地质年代表就是我当年亲手绘制的。”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宝玉石博物馆,赵以汉指着墙上一幅地质年代图自豪地说。他拿出手机将这幅地质年代表拍下来,收藏到了自己的手机里。记者了解到,赵以汉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经常回到青岛参加地质义务宣讲活动,亲手绘制的地质年代图表,被青岛众多学校、地质博物馆和地质学爱好者收藏。

对话

青岛海底埋着矿石“宝藏”

采访中,提起青岛的地质矿产资源,84岁的赵以汉如数家珍,侃侃而淡。

记者:“矿石收音机”梦想,对你影响多大?

赵以汉:就是因为这个“矿石收音机”,让我埋下了地质梦。后来知道了制作矿石收音机的原料,就是崂山上的一种花岗岩,但必须找到有晶体的矿石,才能制作收音机。

记者:崂山海底绿石资源是不是很丰富?

赵以汉:崂山绿石,大家都叫海底玉。分为水石和旱石。水石经过亿万年海水冲洗,外表光莹润泽,旱石经过大自然风吹日剥,自然纹理秀美,尽显古朴风韵。在崂山湾的海底,亿万年前形成众多岩壁,有的石头被冲出来,有的永远深埋于海底,确实是一座海地宝藏。而青岛丰富的地质资源还有许多,像试金石、田横石、马山石林、硅化木等。

记者:您在青岛有许多地质学粉丝吧?

赵以汉:虽然因工作原因,不长居青岛,但每年都会回来住上一段时间,也会去一些学校、矿石博物馆,给青岛的地质爱好者讲述父亲抗日的故事和自己“行走高原”的经历。在青岛,有我的同学,还有许多爱好地质的学生,这些都让我很感动,以后也会抽出更多时间在青岛宣传地质知识。

本版撰稿摄影/视频拍摄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视频剪辑 赵彤 扫码观看采访赵以汉现场视频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