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成立,“青岛造”海洋监测仪器迈向“高精尖”!

2020-11-26 06:5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建“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推进海洋监测仪器研发,成立产业化公司推动“原创”核心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青岛造”海洋监测仪器迈向“高精尖”

11月20日上午,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做了一件大事: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推动海洋监测仪器尤其是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展厅内景。

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海仪所还有别的大动作:11月24日,与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共同成立两家产业化公司,推动海洋监测设备的国产化。

近几年,海仪所利用几十年来从事海洋监测仪器研发的基础,立足多年来在国产海洋监测装备总体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势,刀刃向内,转型变革,从集成技术和集成装备的优势化发展,进一步向国产化替代、“卡脖子”技术方向突破。

从基础研究到科技突破再到成果转化,海仪所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全链条。面对国内海洋监测仪器行业“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发展现状,海仪所以“舍我其谁”的历史定位和现实担当,大力推进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国产化。

久久为功:

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长期保持“四项冠军”

与青岛其他涉海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研发和销售海洋监测仪器不同,海仪所作为“卖家”的身份显得独树一帜。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一批从事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院所,近60年来,海仪所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建立了话语权,也极具代表性。借助于集成技术的不断积累和扩大优势,海仪所研发的浮标、台站、气象仪等装备,目前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具体来看,海仪所及孵化企业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长期保持“四项冠军”:国产海洋监测装备总体市场占有率第一;船舶气象仪国内军用市场占有率100%;海洋资料浮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海洋台站占我国海洋台站观测网的60%以上。

有成绩,也有清醒的认识。一说起海洋监测仪器领域,海仪所所长郑轶常常用“挑扁担”来形容:“扁担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是集成技术和集成装备,目前国内的水平不落后于国外,甚至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前端是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后端是仪器数据信息的处理,这两个点因为落后国外太多,以至于扁担两端过于下沉,到了挑不动的程度,亟须发力。”

当前,我国海洋基础传感与核心仪器领域的核心技术自给率仍然比较低,缺少总体水平超过国外、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同类产品。

“如果前端的核心传感器和高端仪器不行,那么扁担上的支点做得再好,也无法挑起整个海洋监测仪器领域的发展。”郑轶说,我国每年购买进口仪器不仅花费巨额科研经费,而且在重点领域存在被国外禁运的风险。国内海洋监测仪器行业陷入“高端产业低端化”的怪圈,实现海洋监测核心传感器与仪器的自主可控,已经刻不容缓。

战略转型:

向国产化替代、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发展

先是亮相“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随后又在“2020青岛创新节”上展出,日前,海仪所推出的系列荧光传感器,解决了荧光传感器核心传感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其战略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荧光传感器是对溶解氧、CO以及pH值快速响应的光学传感器,在水产养殖、医疗诊断、海洋地球化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海仪所光致发光与荧光传感检测团队负责人姜子可介绍,目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传感器生产厂商几乎全部为国外企业,国内企业尚无自主研发、批量生产能力。

不仅仅只做系统集成,经多年攻关,海仪所还成功突破传感膜研制、荧光信号采集系统、信号校准等多项核心技术环节,成为国内唯一掌握荧光传感器核心传感技术的机构。姜子可介绍,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海仪所已推出不同参数的近10种荧光传感器,最高精度的完全可以和国际大牌媲美,目前正在优化硬件,完善整个产品体系。

随着系列荧光传感器面世的,其实还有声学释放器等系列海洋水声传感器、金刚石薄膜电极式海洋盐度等系列化海洋温盐深传感器、系列化海洋资料浮标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近期,海仪所陆续推出的几款新产品,都在凝练和指示着一个方向,即推动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研发,向国产化替代、“卡脖子”技术突破方向发展。

“按照不同功能分类,海仪所已经完成了近10类海洋核心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郑轶表示,“十四五”期间,预期实现25类以上海洋监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国产化替代或“卡脖子”技术突破,力争全部海洋传感器一半以上实现国产化。

成果转化:

把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打造成货架产品

技术实现突破后,接下来重要的一步是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把研发出的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打造成货架产品,就成为海仪所的下一步目标。

“不过,国内的海洋监测仪器进行成果转化,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郑轶介绍说,海洋传感器虽然品类较多,又极其重要,但受制于行业的特殊性,大规模应用的仪器相对较少。除水产养殖等特定领域,使用海洋传感器一般都是国家行为,很少与老百姓相关。因此,面对技术密集度较高、风险较大的海洋仪器项目,真正愿意大量投入经费进行成果转化的还是相对偏少。

此外,由于长期使用国外的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形成的路径依赖,因此即使有可替代的国产设备研发出来,也往往缺少被使用的机会。“国产海洋监测仪器确实有不争气的情况,一些设备常常指标很好,应用时却不符合实际。”郑轶坦言,不过,经过多年发展,很多国产监测仪器已经可以和国外媲美,但却没有“使用-反馈-改进”的生态,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在呼吁出台相关政策和加强项目立项以提高国产监测仪器使用率的同时,海仪所也从自身角度进一步寻求成果转化的突破。11月20日,海仪所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在这里,海仪所将建设国际示范学院及海洋监测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高端仪器与传感器、观测平台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三大方向,打造海洋监测装备领域的标杆;打造海洋监测装备产业特色园区,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海洋监测装备产业聚集化发展。

“针对目前已经攻克的‘卡脖子’技术,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已经与我们签署协议,将针对海仪所在荧光传感和激光雷达上的科技突破,共同成立两家产业化公司,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郑轶介绍说,接下来,双方还将针对海仪所在流体机械方面的突破,进一步商谈合作,成立另外一家产业化公司。作为一个长期在国家层面承担海洋监测仪器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海仪所有责任站出来,以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国产海洋监测仪器的水平,以成果转化带动海洋监测仪器行业的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