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1月28日讯(记者 李倍)冬日的清晨,阳光明媚,微风轻拂,青岛市小涧西生活垃圾处置园区迎来了第96批参观者,他们时隔15年再次到来,感慨万千。
2005年,这批参观者曾经来过小涧西填埋场。当时,青岛市生活垃圾主要依靠填埋处置。填埋场工艺简单,投资较低,占地面积大,臭味难以控制……苍蝇多、气味大是最直接的感观印象。多年后,带着曾经的“深刻体验”,这批“老熟人”故地重游,眼前景象让他们惊呼不已。
蓝天白云、红砖地瓦、绿树葱葱、厂区整洁……突破垃圾场的“原生态”痼疾,如今是一派现代化、科技化十足的全新景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要让一座垃圾处置园区由内而外产生这种巨变却用时不到30年。
垃圾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重要举措,为改变垃圾处置脏乱差情况,青岛市痛下决心,自2008年开始,上海环境、上海康恒、深圳光大、中节能等大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相继落地开花。截至目前,焚烧厂入炉设计处理量达8700吨/日,总处理能力达到11000吨/日,每日发电量约36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40吨。
按照“十三五”目标计划,设市城市生活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青岛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目前已达到95%以上,走在全国前列,并于2019年实现主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2020年底实现全市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
随着各焚烧厂的投入运行,填埋场由台前移向幕后,我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作保障”的新型处置模式,填埋场仅用于应急填埋和飞灰处置。
青岛市环境卫生发展中心作为全市垃圾终端处置的监管单位,严格规范要求:焚烧厂产生飞灰首先螯合固化袋装后,暂存于飞灰暂存库,待检测合格后送至指定区域填埋处置,确保焚烧处置环节安全运行。在监管单位严格要求下,原有填埋场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垃圾堆体进行绿化或全部膜覆盖,产生气体全部进行收集并发电利用,仅小涧西生活垃圾填埋场,每天收集气体约10万方,发电量约20万度,可供3口之家用电100年。
15年历经风雨,成绩斐然。社会不断革新发展,垃圾处置的完善尤其如此。现阶段,科技赋能给各行业、各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了新活力。中心将一如既往,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插上科技的翅膀,借东风,破风浪,协助企业,做好监管,掀开垃圾处置未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