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专访管延安:从"大国工匠"到"全国劳动模范"

2020-12-03 16:17 作者:任俊峰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12月3日讯(记者 任俊峰 徐斌)“总书记在现场的重要讲话,给了我莫大的人生鼓舞,也让我坚信‘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12月2日,刚刚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全国劳动模范、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总技师管延安,带着总书记的敦敦教诲,来到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为广大师生献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事迹报告会。

一个多小时的演讲,管延安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参与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他表示,劳模的荣誉是团队努力的成果,自己未来将继续坚持弘扬工匠精神,不断用自己努力为工程增值、为企业奉献、为国家奋斗。

大国工匠的新荣耀: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管延安,现任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总技师,他1995年参加工作,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的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青岛前湾港、以及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工程的建设。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负责沉管二次舾装、管内电气管线、压载水系统等设备的拆装维护以船机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

多年来,管延安先后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质量工匠”“齐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员工管延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表彰大会现场,总书记的讲话和风细雨,掷地有声,这让现场所有人心潮澎湃。聆听着总书记的话语,管延安全身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管延安说,这种信心,这种勇气,这种气势磅礴,是属于坚信中华民族会屹立于世界之巅的自信,是属于亿万中国人会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参与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建设者的坚守和奉献

从业25年来,管延安参与了公司无数大型项目的技术攻关,其中最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备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建设群体共同的杰作,沉管安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最具挑战、最为关键和风险最大的工序。大桥海底隧道由33条巨型沉管连接而成,每条标准沉管长度为180米,水平面积堪比10个篮球场之大。超级沉管在30多米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2013年,管延安和工友们带着人民和企业的嘱托,光荣地投身到“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主要负责8万吨沉管的安装工作。作为岛隧工程4000多名建设者之一,经历千余次技术攻关,数万公里的交通里程,他们创造了世界最长外海沉管隧道在深海“滴水不漏”的奇迹。

管延安说,岛隧工程建设是一部历史,每一节沉管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E15沉管“三出两进”突出重围的壮举就是其中之一。E15沉管两次浮运安装,都因为回淤被拖回,直到第三次才成功,这是对所有建设者意志的考验。

大量查阅资料,进行专业技术咨询,在世界范围内却找不到一艘既不破坏基床、又能高效率清淤的船机设备。面对严峻挑战,团队所有人都责无旁贷的建议、尝试各种方案办法。

2015年3月25日,时隔半年,E15管节第三次出征。在全体参战人员紧张、焦急的期盼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回淤量达到要求,E15沉管在海底精准定位。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下,历经26小时不眠作业,E15管节第三次浮运安装顺利告捷,奏响了一曲“三战伶仃洋”的壮歌。现场,包括管延安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欢呼起来,热泪夺眶而出。

整个沉管隧道施工,7年建设历程,33节巨型管节,2176个日夜坚守……,管延安和他的工友们肩扛为国建桥的使命,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连续鏖战96小时完成首节沉管安装,相继攻克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难题,创造了一年安装十节沉管的中国速度、最终接头最高对接偏差小于1毫米等海上施工奇迹,攀上了世界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巅峰。

“从第一节沉管到最后第33节沉管,从第一颗螺丝到最后的第60万颗螺丝,在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安装完后,我都坚持做到反复检查三至五遍才放心。只有这样,我才感觉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港珠澳大桥这座超级工程!”

后港珠澳时代的奋进: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0年3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深中通道项目和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完成轻载试验进行报道,而这艘被命名为“一航津安1”的一体船,以及与之配套的整平、供料船——“一航津平2”和“一航津供1”的研发与监造,管延安的创新工作室均深度介入,特别是3名年轻骨干作为研发和监造主力,更是全程参与了国之重器的打造。

后港珠澳时代,管延安和他的团队立即投身到了大连湾海底隧道新的“超级工程”建设,特别是参与到“老战友”——“津平1”“津安2”“津安3”三艘港珠澳功勋船舶的适应性改造。

从珠海到大连,“这里冬天温度低,船舶运行困难重重。”严寒的气候束缚住了船舶在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中的脚步。管延安和团队当务之急便是对三位“老战友”进行改造升级。在冬天来临前,迅速制定实施每一艘船舶的“保暖计划”。

管延安始终坚信“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安装压载水泵及管系依旧是一次舾装施工的关键工序。而管节里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大型作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面对长达180米的曲折管系,管延安和团队将港珠澳大桥“零缝隙”的理念延伸到大连湾。

后港珠澳大桥时代,管延安将以坚守专注的工匠精神、发扬拼搏的奋斗精神、追求忘我的奉献精神和保持归零再出发的姿态,追求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攀登新高峰。

“不管多少荣誉,都只能代表昨天,不忘初心,不改本色,要敢于告别昨天,用归零的心态再出发、再前进。”演讲中,管延安建议同学们:只要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能成就不平凡。

在聆听了管延安的演讲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深受启发,“管工的分享声情并茂,情真意切,让大家很受感动,我们会以管工为榜样,将劳模精神用于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励志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记者: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后,您有哪些感受?

管延安:我心情非常激动,倍感光荣,感谢市总的关怀,感谢一航局的培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荣誉的获得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我将把大会的精神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立足本职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重整行装再出发。

记者:从学徒到首席钳工,您是怎样一路走来的?

管延安:1995年初中毕业后,我跟着亲戚到青岛当学徒,开始接触钳工行业。从那时起,我就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行当。哪怕是简单的活儿,我也要比别人多花些时间,力争把工作干到最好。

我觉得干啥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当学徒的时候,我在不到几平米的小屋,一张书桌占据一半面积,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机器图纸和船工机械的书籍。后来到了港珠澳大桥,每次下工后,我会拿出大部分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和钻研,书桌抽屉里,有七八本厚厚的维修日志,这些日志记录着建设港珠澳大桥以来的工作和学习的心得。我也会借着宿舍靠近设备仓库的优势,抓住一切空闲时间,从早到晚一遍遍练习。

记者:如何将平淡的工作做到极致?

管延安:一句话可以概括,“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我所在的舾装班主要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等相关作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安装沉管的阀门螺丝。与普通设备的安装不同,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1毫米。

这1毫米的间隙,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判断,为了找“感觉”,在拧螺丝时我几乎从不戴手套,这一干就是5年,在重复磨练中终于找到了“手感”,练就了徒手拧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绝活。港珠澳大桥的33节沉管,60万颗螺丝,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安装完后,我都要反复检查五遍才放心。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安装的沉管设备都能做到零缝隙,没有一次出现问题。

每一次,我都不敢懈怠,时不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们做的可是国家工程,经手的螺丝必须分毫不差。”大家都叫我“‘深海钳工’”第一人,其实,只有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才能配得上这一称呼,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岗位。

记者:您印象最深的是哪节沉管的出运安装?

管延安: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在E15沉管第三次浮运安装期间,管内压载水系统突发故障,水箱不能进水,沉管安装只能暂停,这时候必须安排人员进入海中的沉管内维修。接到任务后,我带着舾装班组快速开启人孔盖板进行检修,从打开密封的人孔盖板进入管内检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盖板密封,全程不超过三个小时,为施工按下“启动键”。现在回想起来,这都得益于之前无数次的演练。我们在每节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练,这是第15节沉管,当时至少做了45次演练,所有的演练只为了实战的一刻。

现在我跟年轻同事们经常说:“再检查一遍”,强调最多的就是“反复检查”。这么多年下来,我自己也形成了一套习惯,那就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一一记录在“修理日志”上,一目了然。从入行到现在,我已经记了厚厚四大本笔记,里面除了文字还有我自创的“图解”。现在我带的徒弟都逐渐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

记者:转战新征程,如何适应新角色?

管延安:港珠澳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种精神,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来到大连湾,我主要负责设备性能检测试验,松螺丝、打开设备、检修、拧螺丝,看似平常,更是对细心、耐心和恒心的考验,“一个螺丝都不放过”才是我依然需要坚持的信念。这与港珠澳大桥“零缝隙”的理念不谋而合。

安装压载水泵、管系依旧是一次舾装施工的关键工序,而管节里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大型作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面对长达180米的曲折管系,我们依然要做到“安装零缝隙”。每根水管重达600斤,最狭窄的区域宽度仅为4.4米,我与同事就靠着小推车,愣是一步步、一点点拼接完成,并且顺利完成多次筹备试验。

记者:从“大国工匠”到“全国劳动模范”,如何更好地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管延安:作为公司“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团队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把大家团结起来,再创佳绩,助力十五个攻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现在,我们把创新方向定在了船机修造和跨海通道两个领域,先后被中交集团、天津市和山东省授予“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我们工作室已经取得19项专利,20名成员全部成长为跨海通道和船机修造骨干。

为了更好传播企业文化,推介一航品牌,我们参与到了与政府、院校、业主、媒体单位的互动交流,现在已累计开展了70多场活动,交流人数也超过2000人。所有人共同努力,把一航故事、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