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这群人成就了城市的光荣与梦想,青岛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了“15条”

2020-12-04 21:50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一座城市的“高光”时刻,总是离不开劳动者的身影。

说起“上青天”的辉煌,自然就会联想到“郝建秀小组”;提到青岛港,自然会联想到“振超效率”……这些被称为“工匠”的技能技术人才们,向来与城市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相得益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重构,传统意义上的“工匠”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越来越强调对制造过程实现精密控制的智能制造,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趋势。

眼下,青岛正积极顺应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新技术的浪潮,抢抓机遇,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培养一支能够支撑城市未来的新时代工匠,近日青岛以市政府名义“顶格”出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推动服务管理举措覆盖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使用、服务全链条,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生态发展环境,着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

1、用“工匠之城”托起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与数字化、消费互联网几波信息化发展大潮“擦肩而过”的青岛,卯起劲儿来要在抓住制造业的“趋势与未来”,实现城市崛起。

2019年以来,青岛加快实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率先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目标明确、方向笃定,还缺什么?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业大势下,有工匠精神、能够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控制的技术技能人才逐渐成为用人市场的‘香饽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在上月底于青岛举办的全国首届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上的讲话里,蕴含着答案——正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对于制造业强市而言,品牌之都与工匠之城需相互助力,才能互相成就。两年前,青岛就出台了《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市技能人才突破11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突破35万人,重点支持培养引进技能大师100人、首席技师500人、产业技能领军人才1000人、“金蓝领”骨干技能人才10000人。

同时,青岛也在逐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和专项培训计划,建立起“11+8”(培训政策覆盖11类人群,配套推出8类培训项目)的培训政策体系。今年9月,针对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青岛更是首次推出专项培训政策,按照每培训合格1人最高不超过2000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已开展包括工业互联网人才在内的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达16.7万人。在日前启动的青岛市第十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也首次增设工业互联网等赛项,引导培育并优选工业互联网应用型技能人才。

“打造先进制造业城市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包括工业互联网人才在内的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工匠之城的目标任务,无论是技能人才的数量,还是结构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青岛市人社局局长胡义瑛坦言。

2、“15条”切中穴位

知不足而后进。11月中旬,《青岛市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正式出台,聚焦工业互联网,向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上承载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从奖励激励体系、工作支撑平台、收入分配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15条具体意见,覆盖了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使用、服务全链条。

在15条工匠之城建设的主要任务中,着墨最多的是实打实的奖励激励。

“要让工匠、产业技能人才真正有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首先就要在物质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提升。”青岛市人社局职建处负责人告诉观象君,此次新出台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贡献大者多得”的分配原则,支持工匠人才凭借技能提高经济收入。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实行技能岗位工资价位发布制度,鼓励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增益率来确定“工匠”的工资水平及增幅。鼓励企业设立针对技术工人的岗位津贴、技能津贴、带徒补贴。鼓励企业探索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

《意见》中还明确要求国有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尤其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率先探索推行关键技术技能岗位持股制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应不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增幅。”青岛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企业技能领军人才可参照中高级管理人员落实经济待遇,可采取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方式,提高其经济待遇。

而在去年发布的《青岛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里,也向本市单位全职引进或培养的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开出最高200万元的“价码”。

此外,《意见》中还明确要实施技能人才安居计划,优先落实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的住房保障;允许中小企业在自有产权的待建土地上按一定比例配建产业配套公寓(单位租赁住房),解决员工安居问题;推动企业利用自有产权待建土地建设研发中心、人才和职工公寓等,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提高到15%……

这一连串的技能人才鼓励办法,彰显着青岛打造“工匠之城”的决心,也着实打动了不少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心。

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阙卫平,去年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身份被引进西海岸新区,不仅申领享受了100万元一次性奖励资金,还拿到了30万元安家费补贴。“受尊重、有干劲。”用阙卫平的话说,青岛是一个高技能人才了可以充分发挥才能的地方。

3、城市与工匠互相成就

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更要让工匠们发展得好。要给予充分的空间和舞台,让工匠们有事干、干成事。

2018年,青岛率先在全省范围试点打破了“两条通道”之间的限制,实现职称、职业技能“贯通互评”。换句话说,高级工、高级技师可直接申报“工程师、高工”,而且不看论文、学历,看实际业绩,把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评定作为职称评审重点。

而按照往常的职称评审规则,即使是获得职业能力评价的“顶点”——高级技师,要想走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就得“从头再来”,一步步从初级(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走到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两条通道对人才评价的要求不同,技能人才申报职称,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被学历、资历、论文等卡住。

这种职称和职业能力评价机制的藩篱,一直是不少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共同面临的发展“天花板”。青岛的率先试点也在尝试打破这种约束,最大化激发工匠们创新创业激情,建功青岛。

此次出台《意见》也在此基础上,对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身份限制,落实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比照认定制度,推进技能人才与学历人才融合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通过完善就业准入、用人评估和激励表彰三类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倾力打造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建立一般技能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两线并行评价机制,并探索推行权威专家认证、薪酬认证、业绩认证、绝技绝活认证。

也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打造“工匠之城”的共识和努力,青岛近年来不断涌现出职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人才典型示范。截至目前,青岛已有“大国工匠”2名、“齐鲁大工匠”3名、“齐鲁工匠”6名、“青岛大工匠”20名、“青岛工匠”80名。同时拥有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3个、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78个。

研磨列车转向架“定位臂”、帮助高铁跑得更快的“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作业的“深海钳工”管延安;从维修电工到发明工业机器人辅助作业的“青岛大工匠”于海滨;延续着许振超的工匠精神,建设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的“连钢创新团队”……这些新时代的青岛“工匠”楷模,也在新一轮青岛“智造”崛起中,与城市互相成就。

正在奋力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打造创业城市的青岛,未来必定是一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加迸发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各类创业主体都能找到创业机会、实现创业梦想的城市。在这个创业的“理想城”里,“工匠”们自然不能缺席。

我们也更期待,在“工匠之城”建设的引领、激励下,会有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制造高手、创造达人脱颖而出,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先进制造业强市标配起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作者|晓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